2013年苏富比、佳士得布局中国抢滩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万达豪拍斥巨资将毕加索代表作揽入囊中抢夺在世界艺术收藏上的话语权;各大电商相继试水艺术品线上拍卖以及销售,试图让艺术品从小众收藏走进大众收藏的领域。 当艺术品市场开始步入速度、步入电商的商品经济轨道, 2014年将迅速演变为全新的市场格局——无论在作品风格、市场秩序、交易心态等各方面,都有可能是颠覆性的。这种颠覆,不仅仅是来自国际艺术市场与网络经济的双重冲击,更加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多年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生产者而言,2014年, 80后的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入市搏杀,70后的艺术家逐渐成熟。这些年轻艺术家不仅拥有着先天对市场的敏感和热情,在面对时代万象时的眼光更与先辈们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必将是中国第一批与市场和时代同呼吸的艺术家,他们手中攥着潜力无限的中国当代艺术原始股。而这些潜力股的较低价位,给更多人带来了介入艺术品市场的机会。 就拍卖市场而言,在一片“狼来了”之声中,佳士得、苏富比这两艘“船坚炮利”的艺术拍卖巨舰登陆中国,完全成熟和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运营规范、专业技术,均吸引了众多国内藏家的关注。无论外资拍卖行和国内拍卖阵营之间的博弈谁输谁赢,现有的拍卖市场格局必然会迎来根本性的调整。网络拍卖和无底价拍卖在2013年的试水,在2014年也必然会展现出一个突飞猛进的态势。 实体画廊方面, 2013年继续保持着被拍卖行和艺术家“家里销售”上挤下压的窘境。整个市场份额来看,画廊业虽然与拍卖市场不遑多让,但依然是少数巨头“吃肉”,中小画廊“喝西北风”的业态。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服务模式、营销单一的画廊产业,要想高度发展必须要在政策完善和服务创新的推动下才能快速发展。 就消费端而言,艺术品拍卖的主流参与者尽管在很长时间内都将被高端人群所占据,但2013年各种无底价拍卖的出现,和各种艺术博览会、艺术消费季等活动的出现,都在推动着大众消费习惯的改变。 文化消费会替代收藏消费。 回顾前十年,中国的艺术市场实际上是由少数“土豪”藏家、国际金融资本、大型拍卖行共同操纵的一个规则并不十分严谨的资本游戏,其中的投机性远远大于投资性和消费性,与大众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关系。2014年的颠覆,也许是一些习惯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参与者的危机,但这种颠覆意味着市场的新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抛弃市场中不良而顽固的陈腐观念与潜规则,拥抱新时代赋予市场的颠覆,才能够在未来获得真正的财富。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艺术版权》杂志)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