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一流藏品为何只有三流展示

盘古收藏网 2014/5/15 10:38:29 【字号 】 【关闭

  一年一度的“5·18”博物馆日又快到了,上海“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与“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的评选结果也都赶在博物馆日之前先后揭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总体水平依然不高,原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在于展品形象资料和展览学术研究支撑不足,不重视展览内容策划以及展览形式设计、制作的配合与控制不力。

  陆建松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宗旨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博物馆发挥知识传播和教育职能、展示学术成果的基本途径,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2012年来,全国每年举办博物馆展览近2万个,陈列展览题材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术和文化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例如2013年度获得上海市精品陈列的有历史博物馆的《城市记忆汇展》、世博会博物馆的《海洋:万物的乐园》、上海科技馆的《蛇行天下生肖特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上海电影博物馆常设展等,展示手段和表现形式日趋多样,舞美、声光电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得到普遍应用,展览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感染力都有较大提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除少数博物馆的展览外,大部分博物馆展览依然面临吸引不了观众的尴尬境地,不少博物馆甚至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总体水平依然低下,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展览选题缺乏新意,似曾相识、千馆一面现象严重,多为文物陈列或学科教科书的翻版,与普通观众的关注点和兴趣不相契合,与观众的生活有较大距离,不能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难以激发观众参观的欲望;展览内容解读和阐述过于理性,通俗性不足,学究气太浓,枯燥乏味,展示内容逻辑清晰度不强,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观众看不懂或看得很累;展览形式表现依然陈旧,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多为图文版面加文物说明标签,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不足,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不强,难以保持观众参观的欲望;过分追求展览的外在装饰华丽,过度追求声、光、电和新媒体等技术秀,忽视展览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科学性,为“秀”而秀。诚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撰文指出的那样,“今天的中国博物馆服务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国外博物馆能把二流藏品形成一流展示,中国的博物馆是一流藏品三流展示。文化性观光产品是中国旅游业在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中国有一批一流博物馆,这是这种吸引力的集中体现,但中国博物馆发展状况与历史文化资源并不匹配。这种不匹配既体现在展览的数量上,也体现在展览的质量上”。

  展览总体水平何以不高

  造成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总体水平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一是展品形象资料和展览学术研究支撑不足;二是不重视展览内容策划;三是展览形式设计、制作的配合与控制不力。

  展品形象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是博物馆展览两个重要学术支撑。展品形象资料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角”。博物馆展览是通过展品形象资料做媒介来反映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传播观点和思想、信息和知识的。并且,展品形象资料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展览的质量和传播效果。201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确定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恰好说明博物馆藏品体系建设对展览沟通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性。而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是展览提炼概念、观点和思想的基础,也是制作科学或艺术的辅助展品的依据。如果没有充分的展品形象资料和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支撑,要想做好展览是不可能的。

  但是,展品形象资料和学术成果支撑不足正是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筹建过程中的通病。以地方历史博物馆为例,大部分博物馆实物展品收藏严重不足,多则几万件,少则几千件和几百件。并且,博物馆之间展品同质化、雷同化现象严重,多为青铜、钱币、陶瓷、书画、玉器等;或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藏品收藏,但藏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研究不到位。另一方面,大部分博物馆缺乏对地方历史文献、经济档案、风土民俗资料、口碑资料、名人文化和地方掌故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种状况下做展览,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然严重影响博物馆展览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我国美术馆和艺术馆发展很快,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高质量展品收藏和学术研究的支撑,真正具有学术性、文化性和观赏性的高质量展览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博物馆展览的质量,必须加强博物馆展览的学术支撑,即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和强化学术研究工作。以地方历史博物馆为例,一方面要围绕地域历史文化来构建完备的藏品科学体系。即要改变只有陶瓷、铜器、钱币、玉器、字画等考古文物和传世文物才是博物馆藏品的狭隘观念,从地域多元历史文化的角度,重视搜集反映有关地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统经济、生活方式、地域文化、风土民俗、宗教活动、民间艺术等藏品资料;重视搜集有关地方口头记忆、表演艺术、民俗节令、庆典仪礼、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搜集反映地方近现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文物资料,从而构建反映自己独特地域历史文化的藏品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地域历史文化的系统梳理研究,包括地方历史沿革、政治变革、历史事件和人物、手工业、商品经济、民间文化和艺术、风俗等。同样,其他博物馆也应该根据自己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丰富自己的馆藏和加强学术研究工作,从而为展览奠定坚实的展品和学术支撑。

  展览内容文本决定展览成败

  内容是展览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展览首先必定有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内容方案,这是确保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成功的基本前提。按照博物馆策划设计和制作的流程,在展览形式设计之前,必须经过一个展览内容策划的环节。所谓展览内容策划是一项将学术问题通俗化、理性问题感性化、知识问题趣味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改变和再创作过程,是一项集学术研究、文化创意和展览技术于一体的作业。好的展览内容文本是磨出来的,例如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博物馆展览堪称一流。该馆专家团队花了四五年时间最终精雕细琢成一个优秀展览内容文本,从而为展览形式设计和制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制作类似于电影的制作。在电影制作中,首先是电影剧本的策划和创作,然后导演和演员依据剧本进行二度创作和表现。显然,在电影制作中,剧本是第一位的因素,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一个好的电影剧本,导演和演员怎能创造出一部优秀的电影来!同样,博物馆展览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展览文本的水准。只有首先具备一个好的展览内容文本,形式设计和制作师才能制造出一个优秀的博物馆展览来。

  博物馆建设的核心是展览,建筑是舞台,展览才是主角。但是,我国博物馆建设普遍不重视展览内容的策划,我们宁愿在博物馆建筑和展览形式制作上花上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但就是不愿在关键的展览内容策划上花上百来万,花上一年、半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不重视展览内容策划是我国博物馆展览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我国博物馆展览水平不高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博物馆展览内容文本,或是一个简单粗糙的展览文字大纲或展品清单,或是一个学术著作或教科书式的学术资料汇编,甚至连一个简单的展览文字大纲也没有,任由不擅长展览内容策划的专业布展公司自由发挥。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制作出来的展览必然是一个不成功的展览,或传播目的不清楚、立意不高、主题提炼不充分,或展览内容逻辑结构及其层次混乱不清,或展览内容平铺直叙、面面俱到、重点和亮点不突出等。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博物馆展览的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博物馆展览的内容策划。否则,面对一个简单粗糙的展览内容文本,即使是最优秀的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大师,也难以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展览来。

  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是展览内容的“物化”,是展览内容“落地”的关键环节。一个好的形式设计和制作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能准确、完整、生动地表现展览的内容。即展览传播目的明确,展示内容逻辑清晰,“点、线、面”空间布局合理,参观动线流畅;展示内容主次分明,重点和亮点突出,展示信息组团合理巧妙;展示手段和技术信息传播力强,能有效清晰地传达知识和信息;辅助展品的设计和制作有学术支撑并符合科学性、真实性原则;展示效果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染力,观赏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展厅环境的设计和营造有浓郁鲜明的文化氛围和艺术个性。

  在博物馆展览工程业已市场化、社会化的今天,要做好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除了选择好专业的博物馆形式设计公司外,关键在于馆方对展览形式设计、制作的配合和控制。所谓“配合”是指馆方对展示设计公司设计素材的支持和配合;“控制”是指馆方对展示设计方案内容与形式吻合度、展品展项艺术效果及工艺技术质量、资金分配及其造价合理度的控制。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馆方对设计和制作的配合和控制,这是做好博物馆展览工程的基本保证。

  但是,对展览形式设计和制作配合与控制不力正是我国博物馆展览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馆方或对专业展览设计公司设计素材的支持不足,甚至错误地认为那是专业设计公司的事;或盲目地信任专业设计公司的能力和信誉,放任专业展览设计公司自由发挥;或误认为建筑装饰监理公司能对展览艺术效果和工业质量进行有效监理;或因为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而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显然,馆方的支持和控制不力,必然严重影响博物馆展览的艺术效果、工程质量和造价合理性。因此,要保障博物馆展览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加强对展览工程的管理。■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 教授)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相关新闻
·樊建川:做博物馆要不断地烧钱
·单霁翔:故宫新安防不逊于大英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成为收藏人士的新追求
·埃及博物馆遭抢:当局称系穆尔西支持者所为
·埃及博物馆遭洗劫:能搬的都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