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展览信息 > 正文

打破美术馆场所的限制 让艺术与观众产生关系

盘古收藏网 2014/12/29 11:29:42 【字号 】 【关闭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宇强

如何吸引观众进入展馆,让观众有机会接触艺术?是各个美术馆、博物馆、画廊都在思考的问题。

目前各个美术馆、博物馆都展开积极行动,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偶尔在网上卖个萌已是常见的做法。开设工作坊、亲子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也颇有成效。

而打破美术馆固定场所的限制,让艺术展览、活动走出美术馆,与市民发生关系产生互动是很多美术馆、艺术馆在努力的探索。

“适时别处—第二届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在日前开幕,与第一届的社区艺术节相比,增加了更多馆外的项目环节,体现了时代美术馆在探索当中的一个方向。艺术不止于美术馆的墙内发生,艺术深入公共空间介入日常生活是本次社区艺术节所提倡的观念。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时代美术馆在此探索当中的想法,详细了解此次社区艺术节,记者对“适时别处—第二届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总策划人王莉莉进行了专访。

美术馆怎么接近观众

信息时报:上一次的社区艺术节主题是“下一站,黄边”,这一次叫“适时别处”,这个主题的含义是什么?

王莉莉:“适时别处”,英文叫做wrong place,right time 。Wrong place,从感觉上来说是有点错乱的,因为时代美术馆一开始就不是处于很传统的美术馆地点,而开设在社区居民楼的十九楼,貌似是很错误的位置。Right time,是指时代美术馆与社区结合得非常紧密和亲切,时代美术馆现在和观众的讨论,已经逐渐关注到社区,也很关注周围的城市化进程。美术馆的成长与发展,在周边社区汲取了很多养分和灵感。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个right time。

信息时报:上一届社区艺术节包括音乐表演、出版物展览、纪录片放映、舞蹈剧场、视音频表演等方式,相对而言,这些艺术项目社区居民都比较容易接受。这届的艺术项目好像更侧重参与性,敞开性一点?

王莉莉:这基于我们建馆四年以来对于观众的观察和研究。当代艺术在广州,发生的频率并不高,我记得一个外国的艺术家说过,之所以外国观众对当代艺术从表面上比较能接受,是因为当代艺术在外国出现的频率很高。经常出现,观众就从客观上认可当代艺术的存在。

在广州大家经常看到的展览都在美术馆里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届艺术节我们要把这个项目带到公共空间和大家的生活当中。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当代艺术和他们的当下、日常生活非常接近。这届敞开性和互动性更多一点,四年来我们观察到观众其实有这个接受能力的,广州的观众很特别,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而且他们也有想法要抒发。“你家,我家”项目中的粉笔拿出去基本五分钟就没有了,我们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对话时机:不光是让观众去观察、观看作品,他们也能参与进来,也能创作一些东西。

信息时报:时代美术馆比较特殊的一点在于她设立在社区当中,在你们设想中,时代美术馆怎么和社区居民交流?

王莉莉:这种交流渗透到我们每一项工作上面,甚至是很细节的东西。“进入美术馆”,国外叫做access museum,通过美术馆的硬件、语言、姿态来做的。我们觉得敞开的这个姿态,是渗透到我们每一个工作。包括在美术馆空间、使用功能的规划,怎样达到为观众服务的目的。

还有一些比较学术性的展览,我们觉得未必是观众不能理解,我们要找一个他们比较能容易切入的角度。像是展览的一些相关活动作坊,会有到市中心、大学城与观众互动。我们还为展览做了一些关键词的书签,因为策展的语言有时候对观众来说是比较难懂的,我们希望可以抽取与展览相关的十二个关键词,以并不那么学术的方式讲出来

其实我们的工作不可能一夜间改变大家对于美术馆,或者当代艺术的想法。这是潜移默化,而且是比较长期的过程。我们也会去设计一些比较好玩的项目,观众、居民会比较感兴趣进入,然后再去交流沟通。

信息时报:要让观众进入美术馆,他们自己得先有这个想法才可行。

王莉莉:如今我们不是想让观众来靠近艺术,而是想让美术馆先来靠近观众。观众不进入美术馆,不参与美术馆外设的艺术项目,不一定是美术馆场所是否开放的问题,更可能是语言与姿态的问题。如果外设项目仅仅是找一个艺术家,在馆外做外景展示,然后请他向观众展示作品的想法和概念,这不一定行得通。

美术馆必须要转换思路,去思考观为什么觉得美术馆跟他们没有关系。其实观众,居民都很关心茶米油盐,如果哪一天艺术作品、工作坊跟他们的柴米油盐有关系,可能他们就会感兴趣了。美术馆必须要更深化整个项目了,不能说只是把项目搬到外面,更重要的是要引起观众的兴趣。

怎样才能做活一个美术馆

信息时报:会不会有些项目在美术馆外面展示的时候观众很不理解?

王莉莉:有时也会出现,所以在选择艺术家、项目策划人也许需要沟通到这一点。有的艺术家比较适合做这个项目,比较知道怎么去和观众互动。观众的这种不理解,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解决。或者美术馆可以用其他东西来吸引观众。我们做互动时候可以互换一些东西,有时艺术家给观众画画,或者给一些小礼品之类的。吸引观众参与,是常用到的方法。

信息时报:社区美术馆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发展,但是有人认为有的社区美术馆叫好不叫座,平常参观的人并不多。一是展览长期不变,观众来了一次之后就不再来了。二是参与性不强。时代美术馆在这方面如何应对的?

王莉莉:一般我们展览的展期是两个月。其实像大英博物馆,有时也是常设展览。但是他们有极其丰富的讨论资源,根据场所所涉及的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藏品进行主题性的研究,要求经常有变化。泰特美术馆也是这样的。

美术馆要做得活起来,即便是同一个展览,也要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观众隔一段时间来,体验可以不一样,这样他就会不停地来。如果每次来都是看到这些作品,可能下次就不来了。

信息时报:那要如何做得活?

王莉莉:要做活一个美术馆,不能把作品放那里就行了,要有多种多样的活动,要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这个很重要,你要对美术馆的观众做分析研究。比如说要吸引哪一些观众,什么样的方式能让他们进来。

因为美术馆就这么大,不可能全部摆满作品。每个人进入展览的角度都会不一样,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会看到不同的点。所以我们不停地想怎样才能吸引他们进来,怎样让他们进来有不一样的体验。

现在美术馆的观众各个年龄段都有,但是现在25~35岁是最多的。但是社区观众的也很多,各个年龄段都有。这个人数,自美术馆进入社区以来,是逐渐上升的。社区很多居民已经养成习惯,接完小孩就逛两圈美术馆,然后回家做饭。他们可能每次来都不会把美术馆都看完,下次来继续看。

有时候做艺术项目,并不一定期望很多人来参与。人数不是我们最重视的,观众能真正地介入到项目当中,真正有所得,这才是重要的。这是很长期的工作,以之前的经验来说,真的有观众参与你一次活动,能改变他一生的想法。

像上一次艺术节邀请的社区影像计划导演,以前在柬埔寨跟当地人完成了一个影像计划。当地很多人并没有能力支付上学的费用,但导演就是零门槛地让他们参与电影,这对一部分人的影响很大。其中写剧本的一个女生,没怎么念书,后来成为了一名记者。影片的男主角后来真的去拍电影了。所以我希望观众进入时代美术馆的体验时独特的,能够真正地影响到你。

第二届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日程:

2014.12.20~21 走,我们到楼下去做搭建!

2014.12.20~2015.1.18 我们很喜欢—阿索罗小组录像作品

2014.12.20~2015.12.20 讲谈录

2014.12.20~2015.3.19 你家,我家

2015.1.10~11,17~18我们的流动美术馆

2015.1.10~2.17每日动作

2015.1.31~3.19觉听

2015.2.1~3.19时代美术馆有轨艺术

2015.3.1~3.19 在美术馆的社区生活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信息时报)
相关新闻
·美国两美术馆联手推中国年轻艺术家
·北京时代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资料介绍
·江苏美术馆的举办李多宽书法展现场
·邵飞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