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圈网李秋霞报道 在中国画这块艺术园地里,无数仁人贤士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传统国画艺术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并且成果丰硕。当代山水画家刘志龙就是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位。刘志龙,字砚迟,号醉文,1970年生于河北省任丘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金秋书画院专业画家,河北省博艺书画院理事。
艺海转益多师
刘志龙自幼习画,素描、水彩、花鸟、雕刻等无所不能,且自具情调。古语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最后专攻国画山水,并自成格调。 据他回忆,最初对绘画的兴趣来源于舅舅。他说,自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酷爱绘画,尤爱素描,小时在一旁看他画画,自己也跟着在一旁乱画,舅舅可以说是绘画的启蒙老师。 上小学时,小人书风靡一时,刘志龙说:“我那时候经常照着小人书临摹,甚至画满了家里的墙壁,满墙的涂鸦没有遭到父母的责怪,这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父母 很支持我画画,从这点来看他们没有扼杀我小时候最初对于绘画的喜爱,我至今都很感激他们保护了我童年时候的画画梦。” 刘志龙在踏入绘画之路后,积极拜访画坛名士,并先后拜李铁庄、许文杰、陈国明为师。经过认真的学习、精心的参悟后,积累了扎实雄厚的笔墨功力。可以说,三 十四年里未有一日不是笔不离手、画不离心。他的作品参加过省、市及全国美展并获奖,且积极参加省内外艺术交流活动,受到当代艺术界的关注,确立了自己在国 画领域的地位。 他推崇的大家是山水画家白庚延,绘画初始风格多有白庚延的影子。他说,白庚延的山水画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绘画境界。白庚延先 生擅长山水,人物,所作山水继承传统,并取西画之长,朴实厚重,气势畅达。他作品的气势磅礴,热烈、奔放、拙朴、苍劲,带有对大好河山的讴歌。白庚延先生 一生“山水画要为民族造像”的宏伟志向,通过其山水画表现的淋漓尽致,“白氏水法”在艺术界可见一斑。刘志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像白庚延先生一样,能 拥有自己的山水图式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写生饱游饫看
刘志龙能够在国画山水这个领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重视写生不无关系。他说,以前画花鸟画时,特别喜欢出去写生,在一次太行山写生旅行中让他对名山大川起了创作灵感,从此画笔定格于山水画。 张大千曾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才能胸中有丘壑,下笔依据”。刘志龙正是传承中国古典画家饱游饫看的自然写生 观,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他表示,这样的亲身经历产生更多的激情与热情,因而才能创作出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刘志龙时常深入自然山川,体味和感悟不同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其足迹遍及各地名山大川,他曾多次登临太行山、黄山、峨眉山、华山等地,以及他的家乡河北 十大名山: 雾灵山、祖山、长城岭、小五台山、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天桂山、驼梁山、苍岩山等,可谓万里风光尽罗于胸中。因此,在刘志龙笔下,山水作品境界壮阔、 气势恢弘,充满了生命力。刘志龙行走于山林的同时,他还旷游自然,如白洋淀的天蓝水碧、徽州古镇的建筑,这些人文景观无不在他笔下一一呈现,入画更有一番 人在自然的情致。
墨端生风雷
刘志龙融于自然,用笔墨描述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眷恋和热爱。文中有言:“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 基。”(《山水节要》)刘志龙在创新的同时又尊重法度根基不失传统,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悉心体味和创造,用有形之笔,绘无形之意。 纵观刘志龙的山水画作品,构图繁复重叠、皴擦、勾线、上色同时进行,散发出莽莽苍苍的峻异之气;墨气雄浑厚重、设色通透,层层积染。行笔流畅稳健,线条简 练刚劲,以长短、疏密、奇正的有序组合,表现出山石奇峭峻拔之势。画中峰峦叠翠、丘壑幽深、江流开阔、舟艇竞发、村舍隐隐、草木华滋,颇有“竖划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之气势。他喜好写意,爱画悬崖峭壁,用笔大胆不落窠臼,但绝不标新立异,他说,创新是一方面,尊重法度根基还得着传统入 手。 同样是山水,刘志龙生性洒脱,常在笔墨与内容构图上不拘小节。造型、墨法、设色已成大章;丘壑体貌,则尽出己意。用笔挥洒自如,自由的形态与笔墨语言的展现无不透逸出独具个性的艺术灵性。在中国当代艺术一派浮躁铺张的世相中,刘志龙的艺术姿态实属不易。 据了解,刘志龙正在创作一幅20米长的山水画,名字叫《太行行》。另外,他的山水画集也即将出版,到时,必会为山水画界添上丰厚的一笔。
(责任编辑:木子)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书画圈网)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