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中国书画 > 正文

画家的明星包装应该适可而止

盘古收藏网 2016/7/18 11:52:13 【字号 】 【关闭

  明星包装

  画家为了宣传自己的艺术而自我包装,古来有之,画史上就有不少相关记载。不同画家,在形式和方法上自有高低优劣之别,但目的并无二致。即便是古代那些标榜高洁之清誉而对登门求画的权贵“坚辞不与”者,除了一部分真性情的真高士外,恐怕还不能完全排除某些画家借此“终南捷径”之法进行高端包装的可能。到了民国,画家包装里多透出气骨卓峻的文人风度,或者说那个时代的很多画家原本就是文人和学者,故而所谓的“包装”也包含了风流蕴藉的自在流露。

  今天,艺术家包装已经是尽人皆知的行业套路。这个领域,既是本人广纳关注的炫技台,也是业内争风骋骚的名利场。当代的画家依然有人循蹈古风,偶作超迈尘表的高士状和学富五车的学者态,而更多的是另一种路数——明星化。画家身边帮衬着一支团队,从前期各种出谋划策到展览活动整体运营,邀请行内专家的应景评论和大众媒体的喧嚣造势,再细到画家人生故事的创意和入时的形象设计,等等,都是按照娱乐明星的套路来做。于是,画家的艺术展览有时候会更像明星的表演舞台,舞美佳,服装秀,布景、道具、灯光、音响皆有门道。画家出场,身前身后门生故旧与各路粉丝紧紧簇拥,再加上时尚媒体和宣传平台的地毯式参与,俨然就是造星的热闹工厂。

  大众娱乐的时代里,诸多本应该严肃的事物都映上了娱乐的影子。告别了前代优伶的卑微地位,“明星”一跃成为大众娱乐的主体之一,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各种人士追逐的主流阶层。明星化的包装套路也就成了一个在很多行业都争相仿效的经典模式,复制容易见效快。这个套路也不仅仅局限在个人身上,还有很多艺术节也可以看做是这一模式的放大版。

  话说回来,这个明星包装的形式自然也有它很多的好处,在吸引大众眼球关注艺术方面卓有成绩。但当很多画家陷入了这个套路中不能理性地反观自己之时,不利的因素也就浮出了。当艺术家成了明星,其浮躁的心态会在一定的时地条件下吞噬其平稳悠游的创作心境,好作品会越来越少。当明星登场的时候,本来应在平和状态下欣赏艺术的读画者,也会被聒噪的气氛影响,而那些本就不懂艺术欣赏的追星者恰恰得到了最大的心理满足。演戏的人远离了真艺术,看戏的人充当着伪行家。

  这个时代已经太过娱乐化,文化领域那些必须寡居凝思、平心静气完成的事业必不可被彻底同化,保留一份奢侈的严肃与清静于己于人都是好事。学术如是,艺术如是,画家的明星包装是否应该适可而止?

  师徒相像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条亘古不变的道德律条,即“天地君亲师”,所谓师者,除了常规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一份最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文化传承。因为传统社会里的很多学问或者技艺都是靠师徒相授这一纽带接力下去的。从历史角度考察,不论是汉代以“五经”之学一脉接续的家族式传承,还是古代绘画的师徒相系,都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经典现象。师徒相授乃亘古不变之规矩,毋庸赘言,而今天画坛的师徒相像问题颇值得深思。

  相信很多人都有近似的体会,今天看各种展览中的绘画作品,尤其是学院派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大概一览,绝大多数都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出其老师是谁,细细查实,几无舛误。学生画得太像老师,尤其是风格明显的老师,这种现象更明显。似乎前辈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类的箴言对当前的画家并无任何警示作用。因为时代气候和艺术环境有改变,加之有思想有学养有创造力的画家越来越少,艺术青年过早地背上此等标签也是一件哀事。

  这个现象与艺术市场的外界引导有关系。画商和藏家收购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希望他们能复制那个早已被市场高度接受的老师的风格式样,这样的作品易于接受也易于流通,年轻人崭露头角,诸事难遂,买房购车,结婚育子,处处需要钱。起初只能按照市场的这般需要来画,久而久之,这一路画得越来越熟,实惠也越来越多。本来具有的创造力日颓,最后彻底成了老师风格的毫无个人创建的延续者,师徒相像就这样一次次成功地完成。

  一种风格由某一天纵奇才的核心艺术家思考并创造,进而影响了门生信徒以及周边诸多学习者,并生成一个风格趋同的圈子甚至流派,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艺术史现象。但是关键问题是如果年轻艺术家都在师徒相像的链条上丧失了自我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水平,那这将不是一两代人的损失,会让人对未来的艺术界些许失望。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美术报)
相关新闻
·80后油画家的赚钱门道
·军旅书画家方军举办艺术作品展
·画家赵无极艺术简介及作品欣赏(组图)
·画家朱颖人:见物会心 落笔无碍
·画家罗中立个人资料介绍及作品欣赏(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