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克莱银行曾分析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是6万多亿元,而目前的规模只有几千亿元。”“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客在自身的财产投资组合中,对文化艺术品投资占整个投资20%”。“金融证券年均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收藏艺术品则是26%。”文化艺术品与商业资本结合,其趋势化或将在未来几年中势不可挡。 前不久,一则“金融大鳄着手进军文交所”的消息,被不少投资圈人士视为了一种“风向标”。有分析预测,2016年是新资本带动市场的一年,在传统文化艺术品行业转型之时,新资本正在暗流涌动。事实上,不管是跨界合作还是创业投资,市场的动态已在一定程度上与这种说法不谋而合。经济下行,文化艺术品领域会成为资本开掘的“蓝海”吗? 资本寻找通道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这位有意投资国内文交所且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金融大鳄”系上海国鸣投资创始人的吴鸣霄,其在国内A股二级市场有着长盛不衰的投资经历。据悉,吴鸣霄目前也是乐视网、四川长虹、慧球科技等上市股的股东,持股数量共计约10266万股,市值高达超过10亿元。 尽管在外人看来,吴鸣霄本人行事低调而神秘,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9月前后,他便借道相关人士前往当时市场占有量位居国内首位的某大型文交所考察,对文交所开设的邮币卡电子盘的交易模式及运作机制进行了一段周期的分析推演,表明布局文交所市场并非是其一时兴起。 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吴鸣霄创办的上海国鸣投资的产品涵盖中,文化艺术基金就是其中的一项。当前整体看来,文交所投资已经从一种“高开高走”的状态回落到了调整期。从投资的层面来看,此时的进驻或将为把握市场份额抢占先机。 无独有偶,就在吴鸣霄着意文交所的消息曝光后不久,全球首支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式基金在香港举行首发,再次令不少关注于此的人们“眼前一亮”。据介绍,该基金属于股权投资基金,它对所投项目都会要求未来2至3年内实现上市,基金将用于扶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接受全球投资者注资“输血”,而此次首发一举募得了11亿元的意向投资。 有分析认为,从目前的投资环境来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而纵观之前资本偏爱的传统投资领域,在去库存的巨大压力之下,房地产市场的前景仍难以捉摸,金融市场的风险不确定性日益上涨……受通胀与优质资产端缺乏的影响,寻找具有“蓝海”潜质的领域,成为了留守投资资本当前的重要任务。 是创业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看中资本急需打开“蓝海”的入口,以及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大环境,近一两年来,文化艺术品领域被一些人看成了创业的机会。 张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有着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她两年前回到北京,经过筹划,去年与朋友一道开设了一家创业公司,所针对的领域就是非遗。“我们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每天都会向粉丝推送内容,包括自制的小视频和文章,以互联网的便捷来进行前期的粉丝培养累积。”她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当然,线上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线下的活动开展。“目前主要是进高校进行展览、讲座,包括邀请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到现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将来还会做一些实地探访活动,同时也在考虑把目标放在让海外人士走进来更多地了解非遗上。” 在她看来,创业是一种系统、规划的行为,“不是突然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得以点带面,一步步来。”不过她也坦言,“确实很不容易。”记者了解到,像张女士这样的文化艺术品领域创业者,仅以北京为例就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尤其是自去年以来“互联网+”成为流行的趋势之下。他们从这块大市场的不同点切入,围绕文化、艺术乃至更为“小众”的收藏拍卖,做一些项目和增值服务。 而与其他很多行业一样,创业之初的资金来源,则是创业者们通过自己完美的规划、对于文化艺术品这片“蓝海”潜力的认知和挖掘,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则是最为基本的运营方式。 然而,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条创业之路似乎并不是那么好走,前期的“烧钱”是普遍面临的一道“门槛”。“不夸张地说,做互联网创业,几百万元投进去,很可能一点儿声响都听不到。”一位经验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投资人的回报。“从投资的角度而言,高风险带来高利润,而且很多投资人往往都希望能够比较迅速地能看到回报,但这些似乎都不大符合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按照合同协议,创业者需要定期向投资进行回报,包括运营情况、资金使用等等。钱哗哗地出去了,回报又没有看到多少,投资人当然会不乐意,创业者也会被动。”经验人士透露道。 “因此一些创业者索性会在运营上了轨道、做成一定规模后,卖掉折现,这在现今很多互联网创业行业中都屡见不鲜的例子。”这位经验人士如此表示。 从“小众”到“大众” 必须承认,当资本瞄准文化艺术品市场,正如业内人士所说,资本作为市场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因为其趋利性在蛰伏待机之时也能保持“嗅觉敏锐”,但对于资本来说,并没有百分百安全的投资领域。 而从一些业界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英国巴克莱银行曾分析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潜在的需求是6万多亿元,而目前的规模只有几千亿元。”还是“欧美发达国家投资客在自身的财产投资组合中,对文化艺术品投资占整个投资20%”,以及“金融证券年均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收藏艺术品则是26%。”似乎都在印证着这个市场的“胃口不小”。文化艺术品与商业资本结合,其趋势化或将在未来几年中势不可挡。 但是,文化艺术品价值标准化以及鉴定之难,包括相关配套环节缺失之多,依然成为悬在这个领域“试水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段时间以来,资本牵手传统文化艺术品领域也是举动频频。比如华谊兄弟联手保利拍卖、匡时拍卖借道宏图三胞上市。从前几年流行的艺术品份额化、艺术品信托、玩资产包,到如今业界出现的一些新动向,资本进驻的方式出现的新一轮变化不仅会对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影响,也对传统文化艺术品行业自身的转型、相关机制保障的跟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品市场动向的人士认为。 更有人士指出,资本的投放,让传统行业成为产业,从“小众”变为“大众”,就必须要自立生态。“与众多投资领域一样,要想让投资者、民众放心,离不开机制相对完善、有一定法律法规保障的健康的市场环境。从这点看,无疑路还很远。与此同时,对于回报,是否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很重要,这不仅是对投资人、经营者、创业者,对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都是如此。” 作者:王菁菁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