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杭州通过5年摸清了文物“家底儿”

盘古收藏网 2017/5/19 11:03:45 【字号 】 【关闭

时报讯 春秋战国时期形态各异的青铜铸币、战国的“玻璃杯”、唐代的青釉瓷“粉饼盒”……昨天上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的“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在杭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无疑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份文化饕餮大餐。

时报记者 王郭君

首次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随后,杭州便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桥梁、墓碑等“大件”建筑物,因为没办法放在博物馆展出,因此叫不可移动文物。顾名思义,可移动文物则指的是像陶瓷、玉器、青铜器、书法等博物馆里馆藏的大大小小的物品。给这些文物办理类似“身份证”和户口的工作,就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户口”上,每一件馆藏文物都必须有文物编号、文物定名、年代、类别、质地、尺寸、数量、完残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同时也必须配上相应的文物照片,而且照片还要“全方位”,既要有文物的正面、底部,还要拍四个侧面。

从2012年到2017年,杭州用了5年时间进行大规模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本次普查发现,杭州市可移动文物数量巨大,有366862件/套之多,文物数量居浙江之首。

一大批珍贵文物首露真容

通过这次普查,许多未整理的藏品都得到了梳理、定级,一大批特别珍贵的文物还是首露真容。

例如最不像文物的战国水晶杯,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日常喝水用的玻璃杯。但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玻璃杯”,它可是用整块优质的天然水晶制成的。而且,这只“玻璃杯”还在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的名单中,堪称中国玉石器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品。

在陶瓷聚集的展区,“辈分”最老的恐怕要数以黑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了。“大家看到陶器上刻有呈带状的22道直线了吗?这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文字……”据讲解员介绍,杭州地区发现最早的陶器出自距今约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而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则是杭州地区史前陶器发展的高峰。

南宋官窑“出品”的瓷器,则是最火的展区之一。其中一件青釉瓷鸭形器是一级文物,讲解员说,别看它仅存鸭首、颈部和鸭身前半部分,但它出自南宋官窑。“算上北宋,两宋时期由官窑制作的瓷器目前只有200多件,每一件都是珍品。”

此次展出有一级文物52件

经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杭州市文物的“家底儿”算是摸清了。

普查显示,杭州市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97家,保管人员238人,库房面积31320平方米,可移动文物366862件/套。其中文物古籍类总计357168件/套,一级文物1205件/套,二级文物6908件/套,三级文物39639件/套,一般文物51585件/套,未定级文物257831件/套。标本化石类总计9694件,珍贵文物9658件,一般5件,其他31件。

而在本次成果展中展出的近400件文物,都是遴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2件。记者了解到,为了最大限度地惠及社会大众,成果展将持续至8月18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参观。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青年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