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故宫因何为一位打工者举办追思会

盘古收藏网 2017/6/26 16:53:30 【字号 】 【关闭

何刚之子何俊清在故宫第一次看见父亲当年捐赠的文物。

何刚捐赠的19件文物中,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尤为珍贵(如图)。

6月22日,北京。

绵绵细雨中,一座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皇家宫殿——故宫博物院,首次为一位捐赠者举办追思会。

“何刚,有爱有心;故宫,有情有义。”而这场“特殊”的追思,也让这位叫何刚的河南人走进了公众视野。

32年前,这个土里刨食的河南周口商水县农民不远千里把老家挖地基时意外发现的19件元代银器悉数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换来了多年来故宫和社会对其美德的回应和礼赞。

32年后,闻悉“老友”意外离世,故宫再次慷慨解囊资助10万元助其家庭渡过难关,并破例举办追思会背后,是一次对“凡人义举”精神价值的赞扬。

因义捐“结缘”

时间追溯到1985年的秋冬之交,农闲时节在家挖土坑准备支石磨的何刚,意外挖出一口大缸,凑近一看,何刚惊了,大缸里装的满满当当的全是形状各异的碟碟罐罐。

尽管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何刚很快意识到这些东西“来头不小”。稳妥起见,在安顿好这些“意外之物”后,他赶紧敲开了时任村支书刘红恩的家门。

“一见面他就说挖到宝贝了,问我该咋弄,担心叫别人弄跑了。”回忆何刚“惊慌失措”的场景,今年已经65岁的刘红恩依旧历历在目。

经过两人认真商议后,他们决定要尽快把东西交给国家,也避免召来不必要的麻烦。在辗转联系上在故宫博物院警卫队工作的老乡后,他们便动身护送文物去了北京。

“当时我们一行3人,在火车上都没敢合眼,3双眼睛紧紧盯着装文物的纸箱子,生怕有一点闪失。”刘红恩回忆说,当时他们护送文物抵达北京时已是夜里,但他们还是直奔故宫,直到把手上的文物交到故宫文物管理处后,才算长舒了一口气。

此后的3个月里,在故宫的支持下,何刚3人又两次往返北京,将包括存放银器的缸一并捐赠故宫博物院。

这期间,何刚给故宫捐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有文物贩子带着一袋子的钱,想找何刚收购文物。但何刚干脆地回应说,“不能卖,已经全部交给国家了”。

而最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捐赠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据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研究馆员吕成龙介绍,当年经鉴定,何刚捐赠的19件银器,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何刚捐赠文物都是十分罕见的元代窖藏银器,填补了当时院内元代银器方面藏品的空白。

其中,银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尤为珍贵。由于元代遗留银器极少,这件二级甲等文物代表了元代银器工艺的高超技艺,在以后的展览中多次使用,几乎是逢展必用。

命运坎坷 两获资助

何刚向故宫义捐的故事到这里已经算是一段佳话,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博物院专门为捐赠者们设立的“景仁榜”上。

而在何刚家中,至今仍保存着1985年11月20日故宫出具的捐赠文物凭证。这份编号为231的凭证上写明,何刚捐赠了元代各式银盅7件、各式银瓶4件、各式银盘3件、银蜡台2件、银塔座2件、银舟1件,共计19件文物。

在6月22日的追思会上,何刚捐献的文物中,有14件拿到了现场。

而当日凌晨两点多,何刚的儿子何俊清搭乘长途大巴奔波了8个多小时到达北京,和65岁的村支书刘红恩第一次走进了故宫,他的表情一脸凝重。“很早就想进故宫参观了,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方式。”

“以前我曾好奇地向爸爸询问,他捐出的宝贝长啥样,爸爸说那时没有相机,他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是瓶子、盘子等等。”追思会上,何俊清如愿看到了32年前父亲何刚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众多文物。他说,父亲的捐赠是他这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家里再穷,也从未为当年捐赠文物而后悔。

而让何俊清最为感念的是,多年来,故宫在其家庭最为困难的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份感情,父亲生前一直铭记于心、念念不忘。”

2003年,何刚的妻子查出尿毒症晚期,这让原本就很拮据的何家一度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下,何刚去北京寻求救济。

去北京的路上,何刚的心里十分矛盾。因为1985年捐献文物时,故宫博物院已经奖励了何刚9000元。现在再去张口,他老想打退堂鼓。

得知何刚的情况后,故宫没有忘记这位慷慨捐赠者当年的旧情。筹集5万元交到何刚手上。这笔善款最终虽未能挽救妻子的生命,但也算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妻子离世后,何刚先后去无锡捡破烂,去上海搞绿化,去山东当建筑工,四处奔走打工挣钱。“当时从北京回来路上,他就一门心思还想等翻过身来,把钱还给人家。”何刚的表哥张黑孩回忆说。

不料,好景不长。3年后,何刚年迈的父亲又患上股骨头坏死,双目几乎失明,家里再次外债累累。得知何刚的不幸遭遇后,故宫再次为这位老朋友提供了5万元救助款。

两次的慷慨援助,让何刚更加坚信当初捐赠文物的选择是对的。他时常告诫儿子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坚守对真善美的信仰。

“凡人义举”呼唤文物守护者

时隔多年,故宫再次听到何刚的消息,便是得知他去世了。今年5月,54岁的何刚还没来得及卸下家庭的重担,在工地务工时不幸遇难。

捐出宝贝,甘守清贫——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捐献过国宝的农民工仍在为谋生奔波着。

何刚过世的消息传来,故宫发文悼念并联系何刚老家河南商水县了解情况。

6月2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专门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办“何刚同志追思会”,向这位为中国文博事业做出贡献的捐赠者表达深切悼念。

何刚没留下什么遗物,家里仅有的一座两层小楼还是儿子结婚时充场面盖的,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陈设。最显眼的就是故宫寄来的杂志、台历,还有当年的捐赠凭证,昭示着这位普通农民不普通的一面。何刚下葬那天,很多生前不熟悉的乡亲都跑来送行。

何俊清说,父亲虽然去世了,但父亲的教诲还在、精神还在,他一定以父亲为榜样,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奉献精神的好人。

“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何刚先生不仅是一名饱经沧桑、性格刚强的普通农民工,更是一位深明大义,既有觉悟又有感情的文物保护者和捐赠者。”追思会上,谈到何刚的逝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慨地说。

但在单霁翔看来,召开这样一次追思会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思故人旧事,更多是对何刚身上所呈现出的这种“凡人义举”精神价值的赞扬,以唤起更多的社会民众关注国家文物保护。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工人日报)
相关新闻
·单霁翔:故宫新安防不逊于大英博物馆
·台北故宫人员以不雅驱赶哺乳妈妈 遭到罚款
·沈阳故宫展出国家一级藏品清太祖高皇帝谥宝
·南开首次招收故宫学博士:学生可进故宫做科研
·故宫展出稀世钧窑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