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鉴定知识 > 正文

鉴宝这滩水有多深 马伯庸抖古董圈猛料

盘古收藏网 2013/11/6 10:46:27 【字号 】 【关闭

  近日,作家马伯庸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系列小说新作《古董局中局2》在书市热销,其中抖出的一连串古董圈“猛料”令读者大呼开眼界。而此书的前一部《古董局中局1》不但销量超过50万册,还斩获多项大奖。

  古董那些事儿,本来相对冷门,不过近年来随着汉代玉凳被曝“穿越”、商人自制金缕玉衣被权威专家鉴定为真、鉴宝节目“砸宝”作秀等一系列荒诞事件浮出水面,坊间对于古董圈的关注在持续发酵。

  高科技升级造假技术

  本来一文不值的东西,精心涂抹一番,就可以价值连城。巨大的利益,令无数人铤而走险,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凶险万状的江湖中营生……这是马伯庸《古董局中局》系列小说中的古董圈。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马伯庸坦言:“虚构的只是故事,细节和知识点都是真实的,说白了,就是用一根虚构的丝线,把真实的珠子串成一条好看的项链,挂在读者脖子上。”这与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的情况存在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古董圈鱼龙混杂、真假难辨;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95%的人赔钱;高科技促进了鉴定技术,也升级了造假技术,并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比如书中揭秘书画做旧依赖一种特殊的配方:栀子、红茶加橡子壳。栀子水焦黄,茶水深红,橡子壳煮出来的水是赭黄。有这三种颜色配兑,就能调出想要的旧色和香灰色了。再加上紫外线照射脆化,真是天衣无缝,比单用茶垢效果好多了。又如书中披露刻意制造出来的缺损效果是瓷器做旧的关键。一件当代的瓷器赝品要想扮成出土文物,先要咬酸,然后用铁棒和锉纸来磨旧,必要时还得用小锤造出缺一角的残缺效果,最后得抹上泥土,扔到墓土里去养着,一般埋上几年,老土跟新器就粘紧了,破绽就算是给抹平了。书中甚至提及佛头造假中一种极其少见的手法——茅拓法。有一种石料叫茅石,质地偏软,可塑性强,又容易沁色,特别适合复制佛头并且做旧,能把青苔纹和风化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比鉴宝更难的是鉴人

  “权威的鉴定机构,都有这么一条原则:绝不作伪。试想一下,一个鉴定机构靠的就是公正中立的信誉,如果自己也造假,那岂不是等于给自己当裁判了么?再说,鉴定古董的人,必然对造假手法熟稔于心,如果他们起了伪赝之心,那危害将是无穷无尽的。”马伯庸在书中借主人公许愿之口说出的这样一番话引人深思。书中深谙鉴定之道的一大帮人动了造假牟利的歪脑筋、企图搅乱整个古董市场的心思让人看得不寒而栗。

  如今,人们之所以频频对古董圈失望,很大程度上正是在于:本该肩负起维护市场秩序的鉴定一环竟然成了继古董造假之后的又一个乱源,一些所谓的权威鉴定专家为了一己之利而黑白不分。据了解,如今的文物市场上,所谓的鉴定专家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随随便便花点钱就能买到一张所谓的鉴定证书,青花热水瓶、青花电熨斗等等都是被“鉴定”出来的“古董”;颁发证书的机构名头一个比一个大,或者颇有官方气息,或者颇有学术色彩;而事实上,目前国内没有一个权威的专门机构对鉴定专家的资格进行认证,任何鉴定证书也均不具备法律效力,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只代表鉴定者的个人意见。谁来鉴定鉴宝人,这是一个比鉴宝本身更让人头疼的问题。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