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确认,新近在江苏省扬州市曹庄发现的隋唐墓葬系隋炀帝杨广之墓。隋代都城在长安,陪都在洛阳,隋炀帝为何葬在了扬州?杨广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隋朝在历史上为什么会有“短命王朝”的诡异说法?关于隋炀帝、关于隋朝究竟有哪些谜团? 隋炀帝葬于江都之谜 “好头颅,谁当斫之?” 隋炀帝名叫杨广,“炀”是谥号,一般只有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好大殆政的帝王,才会谥“炀”,含贬谪之意。实际上从政绩来看,杨广并非一位无所作为的皇帝。 杨广遭人诟病,主要是因其荒淫无度,穷奢极欲,大兴徭役,不知体恤民众。而且,杨广不知反省和检讨执政失误,反而采取高压政策,加之偏信佞臣,诛杀勋臣,导致国家内外矛盾加剧。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已故将军杨素之子杨玄感发动兵变,农民起义相继跟进,先后有130余起之多。 由于时局动荡不安,杨广每天提心吊胆,常从噩梦中惊醒,呼叫有“贼”。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杨广干脆以巡幸为名,出逃江都。然而,他这么一去,却再也未能回来。 隋时江都,是现在的扬州,杨广曾任扬州总管,所以视之为福地。到江都后,杨广荒淫益甚,整日寻欢作乐。有一回杨广引镜自照,自言“好头颅,谁当斫之?”谁知竟成谶言。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等人发起宫变,擒拿了杨广。宇文化及举刀欲杀时,杨广倒也爽快,说“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服毒自杀要求被拒绝后,杨广只好自解练巾,指示校尉令狐行达将自己勒死,时年50岁。 巧合的是,杨广到江都后曾作五言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隋书·五行志》解读这句诗时称,杨广三月被杀“遭春之应也”。 而在兵变前,江南还曾传出一首童谣:“江水何冷冷,杨柳何青青,人今正好乐,已复戍彭城。”杨广被杀地江都宫苑附近,刚好有个地名叫“彭城口”。 更神奇的是,早在百年前便有高僧预测到了事件的发生。唐赵蕤所著《长短经·惧诫篇》(卷七)记载,南朝的高僧宝志和尚曾在书中写下一首诗:“牵三来就九,索虏下殿走。意欲东南游,厄在彭城口。” 难道预言真这么准?显然是一种附会。 国号影响国运之谜 “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 杨坚从宇文阐手里轻松夺得江山后,便希望自己建立的江山能长治久安,“千秋万岁”。但杨坚建立的王朝很“短命”,前后仅有38年。 隋朝速亡,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迷信版本是,国号“隋”字不吉利,影响了国运。“隋”,源于杨坚的“隨王”。可是,为何不是“隨”而是“隋”?原来杨坚忌讳中间的“足”,即“辶”。 现在大家熟悉的“随”字是简化字,繁体写作“隨”。杨坚觉得,如果国号用“隨”字,中间的“辶”不吉利,会让国运“随之而走”,于是他去掉了“辶”,而启用“隋”字。这一说法可以从古人笔记中找到佐证。南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事始》“古无隋字”条是这样交代的:“‘隋’字古无之。文帝受禅,以魏、周、齐不遑宁处,恶之,遂去‘走’,单书‘隋’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杨坚接受禅让当了皇帝后,考虑到之前的魏、齐、周三朝都不安宁,国运较短,很讨厌“隨”字中间的“辶”,觉得晦气,担心隋朝也“走得太快”,于是去掉了“辶”,写作“隋”字。 事实上,“隋”字并非吴曾所说“古无之”,在先秦时已存在此字。《周礼·春官·守祧》中便有“既祭,则藏其隋与其服”的说法。 杨坚去“辶”取“隋”,初衷是想借“隋”字给新朝带来好运,不希望步前面短命王朝之后尘。但很快有人发现,“隋”字并不吉利,更为凶险,还不如“隨”字。 《说文解字》称,“隋,裂肉也”。所谓“裂肉”,是用手撕好用来祭祀神灵的肉品。《周礼》中所说的“则藏其隋”,就是祭祀完毕,把祭品埋到地下的意思。试想,堂堂王朝是一块祭肉,隋之国运能长久么?果然,38年后,隋朝便成了唐王李渊刀俎下的“鱼肉”。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中,借南唐文人徐楚金之口,批评了杨坚的不学无术:“隋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足’,‘足’安步也,而妄去之,岂非不学之故?” 隋朝灭亡后,“隋”在唐初又被加上了“辶”,写成了“隨”。新近发现的杨广墓志写作“隨故炀帝墓誌”,应该是此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唐朝讥讽贬损旧朝的动机。 杨坚代周建隋王朝之谜 “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杨广在江都死亡有不少巧合之谜。事实上,从隋朝开始建国,坊间就有不少诡异的说法。 有一种传言,杨坚代周建隋是天意。这是为何?《隋书·五行志上·妖诗》记载,早在北周建立之初,民间就流传着一首奇怪的童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在古代,好多童谣都带有政治谶语的性质。这句童谣到底是什么意思,起初并没有人能理解,直到杨坚代周称帝后,大家才明白其中的意思。原来,童谣是在预言北周将被“杨”姓天子替代。 杨家是北周的皇亲国戚,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跟随北周太祖宇文泰起义关西,有功,赐姓普六茹,位至极品,赐封“隨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其实在宇文邕(武帝)当皇帝时,朝廷对杨坚已有戒心。 《隋书·高祖纪上》记载,杨坚有帝王之相貌,“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宇文邕欲除了杨坚,避免江山遭其祸害,但杨坚始终未被除掉,在重重危机中,反而地位日升。特别是在当了北周倒数第二位皇帝、宣帝宇文贇的老丈人后,杨坚还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全面控制了北周朝政。 宇文贇生前曾立了5位皇后,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天元皇后”。宇文贇是个浑蛋皇帝,沉湎酒色。大成元年(公元579年)二月十九,年纪轻轻的他竟内禅帝位给年仅7岁的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做起了太上皇。 大象二年五月己酉日(公元580年6月8日)宇文贇病死,杨坚“当皇帝”的机会来了。 当时,权臣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以大丞相身份辅政,扶持年幼的静帝。次年,即大定元年二月甲子日(公元581年3月4日)杨广诱逼宇文阐禅让,称帝,时杨坚41岁,史称“隋文帝”。“白杨树头金鸡鸣”——北周果然被“杨”姓天子替代。 宇文阐非杨丽华所亲生,生母为天大皇后朱满月,但伦理关系上是杨坚的外甥,却一点没错。“外甥”禅让于“阿舅”后,杨坚封宇文阐为“介国公”,不久即被杨坚害死,应了“只有阿舅无外甥”一语。 杨坚代周建隋,真是天意吗?当然不可能!这无疑是杨氏家族为篡权所散布的舆论。 隋文帝被弑杀之谜 “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闻上崩” 皇帝都迷信,杨坚更迷信。但是,“隋”字虽然“走不起来”了,却并未能避免隋朝速亡。 历代史家都曾分析,如果继位的不是杨广,隋朝可能不会“走”得那么快。既然杨广不是好的继承人,杨坚为何又让杨广当了皇帝?这又涉及了隋朝的另一谜团:弑杀与传位之谜。 杨坚与皇后独孤氏共生了5个儿子,杨广是次子,长子是杨勇。在“立长不立幼”传位制下,杨广根本就没有当皇帝的机会。杨坚代周称帝之初,杨勇就被立了太子。 杨勇生性率直,为人宽厚,但他生活上不检点,奢侈浮华,而这正是杨坚反感、独孤氏讨厌之处。杨勇渐渐失宠,这给了善于伪装的晋王杨广一个机会。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犹豫再三的杨坚终于废了杨勇,立杨广为太子。 但令杨坚没有想到的是,杨广比杨勇更糟糕。直到临死前,杨坚才识破了杨广的嘴脸,但为时已晚。 仁寿四年六月(公元604年7月)杨坚病倒,得宠的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随侍榻前。陈氏为陈宣帝陈顼的第14个女儿,姿色出众,陈亡后被杨坚收入后宫。 杨广却对陈氏想入非非。一天早上,陈氏从杨坚的病房出来更衣,杨广竟然欲奸淫陈氏,遭拒。杨坚从慌慌张张跑进来的陈氏口中了解事情经过后,大骂杨广是畜生。 《资治通鉴·隋纪四》记载,杨坚当时大骂杨广:“畜生何足付大事!”杨坚决定下诏废掉杨广,重新确定杨勇的继承人地位。权臣杨素却把此绝密信息告诉了杨广,杨广赶紧想对策,派自己的心腹、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 张衡进去后,把陈氏、蔡氏等后宫随侍嫔妃全都撵了出去,不一会儿,里面就传出了杨坚的死讯,此即《资治通鉴》上所记载的:“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闻上崩”。 杨广顺理成章登基,成为隋朝第二位皇帝。 有史学家一直怀疑,杨坚是被张衡谋杀的,主谋就是杨广,即所谓“仁寿宫变”。隋末赵毅《大业略记》中称,杨坚是被张衡下毒药鸩杀的,后来张衡被杨广找了个理由赐死。死前张衡曾承认谋杀了杨坚:“我这人做灭口事,而望久活”。 然而,《隋书》对“谋杀说”只字未提,仅交代,杨坚“丁未(公元604年8月13日),崩于大宝殿”,杨坚死亡真相遂成历史之谜。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北京晚报)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