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铜香炉的热度不减。香港保利拍卖上估价在20万至25万元港币的清早期胡文明款仿古炉、估价40万至50万元港币的清早期宣德款蚰耳炉等三座宣德炉全部成交。 据藏家介绍,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在往上走,同时仿品充斥市场,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圈内人言,“宣德炉”也许只是一个传说,至今没有一件真品得到公认,既然都是仿品,就是登上拍场,实际成交价格和上述个案也相差悬殊。 宣德炉身世成悬案 据说,明代宣德皇帝嗜好香炉,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汝窑、哥窑、钧窑、定窑等所产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铸造香炉。 为保证香炉质量,宣德皇帝要求铜的精炼次数不能少于十二次,铸造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精心冶炼,在宣德三年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无出品,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少数被赏赐给皇亲国戚近臣和一些庙宇。 对于这些宣德炉,普通人只知其名而未见其形。 据记载,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为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民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据说,宣德炉停止铸造后,一些“司铸”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真伪难辨。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关于宣德炉之说,学术界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宣德三年和宣德四年皇家确实铸造过铜香炉,但数量很少,绝大部分带“宣德”款的铜炉为后来仿造,从明中叶到近现代,仿制一直没停过。有学者认为明朝正史从未记载宣德年间造过香炉,所谓“宣德炉”只能被称为具有“宣德”款识的铜炉。有人考证,就连有关典籍《宣德鼎彝谱》和《宣德彝器图谱》都是伪书,“宣德炉”只是一个传说。 身世的悬疑,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欧美古董市场上卖不出价,远远低于其他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 仿制宣德炉投资价值有高低 据藏家介绍,从明代宣德年间到20世纪初期,藏家的热捧使宣德炉历代都有仿制。市场上虽然都是仿品,但投资收藏的价值也有高低之分。业内人士认为,宣德炉的高低主要从三方面判断: 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直径8至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直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直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最后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总体上浑厚不足。顾婉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大连日报)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