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东 微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殷商时期,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可见到微刻文字。到了秦汉唐宋时期,微刻艺术又伴随印章和青铜器铸造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在元明清时期,石材被文人雅士广泛用做印章,篆刻艺术迅猛发展,伴随着边款艺术的成熟,微刻逐渐成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从技法角度看,微刻是一种用微小精细的刀具,以书法、绘画的手法在金、铜、石、骨、核、木、玉等材料上刻出极为细小的文字及图案的艺术创作过程; 从美学角度看,微刻作品,因为文字、图案小到极致,只有借助高倍放大工具方欣赏。在镜下观察,整幅作品气韵流畅,法度庄严,看后会给人留下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艺术享受。 百印堂主张学东出身书香门第,从曾祖父开始,祖孙四代结缘于书法篆刻。是父亲引领他认识了书法,走近了篆刻,接触了微刻。让他在这方寸之中,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国内一位名家在一块寿山石上的微雕,与祖辈传授的微刻相比较,那纤如毫发,铁线银钩,牵丝呼应、典雅秀丽的微刻技艺,让他如痴如醉。他更加迷恋上了微刻,他对艺术的爱是那样执着,三十余载,辛勤耕石,一盏台灯,一块石料,一把刻刀,陪伴他送走黑夜,迎来黎明。
张学东篆刻贤者虚怀
张学东微刻《金刚经》精品长白石,文字面积8.0×7.0cm
微刻《前后出师表》长白石文字面积4.0×4.7cm
微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精品长白石文字面积8.5×7.2cm 传统微刻,使用的工具都是锥刀,驱刀如笔,便于掌握,运用自如,但用锥刀刻出的微刻,笔画粗细变化相对较小,不能充分表达碑刻的意境,金石神韵欠佳。于是,张学东萌发了把边款的技艺运用到微刻创作的大胆想法,他首先对传统工具进行改造,把日常篆刻使用的平刀按照微刻的要求进行改进,经过几年时间的反复尝试,历经艰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功,开辟了一条以切刀技法从事楷书微刻的蹊径;从而极大扩展了微刻艺术创作的空间,为微刻艺术增添了新的技法。用平刀刻出的微刻作品,金石韵味十足,碑刻风格尽现;使笔法和刀法达到完美的统一。在不同材质上刻出纤如毫发,变化微妙的历代名家名篇,既淋漓尽致表现出微刻艺术的魅力,又原汁原味传承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平刀微刻"艺在微","技在切"。微刻工具的改变,不仅强化了艺术效果的表现和艺术个性突显,更提升了微刻的艺术价值和创作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微刻的难度,要求作者基本功扎实,书法、篆刻功底过硬,创作时要全神贯注。操刀要稳、准、狠。运刀要迟、涩、巧;功力不足,因微失控,就会刀不达意,出现败笔,以至前功尽弃。平刀微雕十分讲究章法艺术,不仅要字字精准、笔笔不苟,还要达到通篇参差错落、起伏跌宕;血脉相通、法度严谨;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达到"一字一世界,一行一天堂"精品境界。 平刀微刻不仅强调技法,而且十分强调意念和境界。一些材质较脆,刀过即被粉尘湮没刀痕,不可能看一字刻一字,有时只能凭"意念"运笔走势,追求意到、心到、手到和静心、细心、耐心的完美结合;在创作时要进入刀人合一、石人合一的完美境界,意在刀先,神在刀尖,艺在惊天;同时要求作者要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把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将诸家智慧结晶渗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方能把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以刀代笔、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至高境界。 长白山第一门户的辉南是一片盛产文化艺术的土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境内有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龙湾"、松花江上游最大的河流辉发河和闻名遐迩的明代辉发古城、高山大川和历史文化给张学东以艺术滋补和熏陶,他筑梦黑土地,在方寸世界里默默耕耘。 他性格儒雅淡定,把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百印堂。工作之余他广交艺友、博采众长、经过三十多年的以刀代笔的执着追求,成功地将平刀楷书微刻艺术发挥到较高的水平。他创作的《三十六计》、《大学》、《前后出师表》、《楞严咒》、《大悲咒》、《心经》、《千字文》、《长恨歌》、《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梦游天姥吟留别》、《春江花月夜》、《孙子兵法》《道德经》《金刚经》等微刻作品诗书印三位一体,以楷书为主,件件作品都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当代文化情怀,展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文化修养,体现了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和"笔墨当随时代"创新意识。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目前其作品已被国内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收藏。上海篆刻大师姚杰先生看到他的微刻作品后赞不绝口,称之为"中国一绝",并欣然题字:"中国一绝百印堂平刀微刻"。 张学东,因其首创平刀微刻技法,改变了锥刀独霸微刻领域的历史。2013年12月被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2014年4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资格。 仿佛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百印堂主张学东,也将凭借平刀楷书微刻独门绝技的日臻成熟,信步雕刻江湖。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盘古收藏网)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