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西泠印社拍卖公司获悉,一部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宋代连环画拓本《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将在12月中旬西泠秋拍十周年庆典中登场。10月15日,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近十位专家学者,齐聚王文韶大学士府,参加“天水遗珍——宋刻《妙法莲华经入注》、宋拓《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这两件珍贵的宋代孤品把脉。 其中,日本佐伯文库旧藏的宋拓画帖《变相经》,是一件中土失传甚久、极其珍贵的宋代佛教文物。它以“连环故事画”的形式讲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朝圣历程,与宋刊本《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现藏日本大东急记念文库)一直并称为“善财五十三参”的宋代文物双璧。与会专家从拓本椎拓史、版画史、装裱史、图像学、版本学等多种角度,对该《变相经》画帖进行了深入探讨,认定该帖为宋刻宋拓,并具有极重要的艺术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指出,《变相经》的字体风格、气韵与苏州博物馆所藏瑞光塔出土的北宋版《妙法莲华经》相近,认为当刻于北宋。背部的宋版衬经,对研究宋代典籍装裱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李致忠、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国家图书馆特藏部研究员李际宁也从版本学角度对《变相经》的宋代特征加以肯定。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艾思仁(J.S.Edgren)认为,变相图为宋绘无疑,它在很多方向特别是印刷史、图书史上,很有研讨的价值。著名美术史家、荷兰学者Fontein, Jan在他的专著《Pilgrimage of Sudhana: A Study of Gandavyuha Illustrations in China,Japan and Java(《善财童子的朝圣之旅:中国、日本、爪哇的华严经绘像》)(1967)中曾认真讨论过此经作为宋代华严经绘像的艺术史价值,从文本和艺术史的两个维度,透过各种细节,诸如建筑、家具、衣饰、器皿等等方面的例证,认为目前无法提出该拓本不是宋代制成的反证。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碑帖研究专家孟宪钧在论文中指出,从纸墨气息、避讳字、宋人序跋、背部的宋版经衬纸,以及多种宋代文献著录等方面综合加以判断,此拓本可判为宋拓。其中拓本背后的宋版衬经,为此经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宋拓画帖,长久未见传存,此经弥补了这一缺憾。该拓本中出现的浓淡墨相间拓法,在现存宋拓中亦未见先例。《变相经》如确为宋拓,它将为椎拓技术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意义重大。 研讨会上,中国版画研究专家、首都图书馆研究员周心慧先生认为,从序跋者的职官、生平以及写绘风格等判断,这部《变相经》的绘镌可能要早于《图赞》。同时,它还是现存最早的带有明确绘者名的连环版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名物学专家扬之水在论文中指出,《变相经》中出现的货郎担、顶盘挑架、江州车子、制香作坊、婴戏图等图像,可与北宋《清明上河图》等绘画作品以及宋金时代的壁画、瓷器、宋版扉页插画相互印证,同时也得到宋代文献记载之支持。由于《变相经》的原稿断代明确,故对考量后来图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两宋佛教美术中,摹绘都城风物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变相经》却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风情,保存了丰富的的历史信息。扬之水对这部宋代画帖高度评价,认为它“既为佛教艺术之遗珍,亦为北宋画迹之星凤也”。 宋代家具研究专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邵晓峰,对《变相经》中出现的座、椅、墩、凳、桌等家具图像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它们体现了北宋中后期高坐家具在中国开始普及时期的基本特征,一些高型家具呈现新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文献记载,此经原画曾得到宋代文豪苏辙、黄庭坚、张商英等人的称许和题跋,九百年前的画作面貌由此以保存,可谓下真迹一等。它的出现,不仅在版本、拓本、佛经、美术、风俗等领域填补了诸多文物艺术研究的空白,而且还关联了宋代的绘画创作、佛教信仰、儒释交流研究,并具有海外交流方面的意义。 此外,与会专家还对另一部珍贵的北宋浙刊颜体本《妙法莲华经入注七卷》展开了热烈研讨,从撰序年代、施财刊记、避讳字、刻工名、刊刻字体、纸张等多种角度,将这部《妙法莲华经入注》重新认定为北宋末期刻本,而在此之前,这部书一直被视作南宋刻本。这一判断将对南北宋之交的版本鉴定,产生重要而深广的影响。 宋拓画帖《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参问变相经》和颜体宋刻《妙法莲华经入注》,这两部极为重要的宋代典籍孤品,在西泠拍卖成立十周年之际重现于世,书画辉映,堪为艺坛禅林之千古盛事。它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通过这次研讨会的挖掘,也将进一步为世人所珍识。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新浪)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