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江豚" 是一个基于公共艺术与环境传播的公益项目。作为钟情于摄影艺术的“产品设计生”,我于这金秋十月为此项目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摄影和拍摄的方式,记录与公众互动的“彩绘江豚,助力环保”的环节,以及从台湾、北京和陕西远道而来的四位艺术家关于“岳麓书院”主题的创作过程,并在此后对所拍摄的图片和影像制作,完成作为志愿者要交付的“公益作品”。
在湖南大学校园年内开展保护江豚活动,有很多志愿者和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参与
有很多小朋友也参与到保护江豚的绘画现场 金秋十月的天气很给力,节假日期间活动现场往往热闹非凡,很多孩子在现场用小的水粉画笔进行彩绘,家长在旁边看着,时不时还进行一些“手把手教学”。还有家长实在憋不住也独自对一个江豚模型进行创作,画出自己的创意。孩子们的欢笑声、家长们的催促声,构成了一幅自然而欢乐的画面。这种欢乐蕴藏在每一个专注的眼神中、每一个赞许的微笑中、每一张将时间定格的相片中。来自台湾的画家廖哲琳、陕北的画家王芳芳和李亮 现场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画创意江豚 连每一缕阳光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善于发现并珍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会使生活更加快乐。我每天也都会到活动现场,与校友志愿者们聊天、观察形形色色的来了解或参与活动的行人,并做些拍摄。拍摄并不是简单地把单反架在三脚架上随处拍拍。撇开对焦、调节光圈、白平衡这些专业性的操作,一个摄影者要不停地观察思考。观察何时的光线好看,观察从何角度拍摄才能突出该镜头想要表现的重点,思考哪些镜头是纪录片中需要的,思考怎样在前景、景深、构图等方面为视频片段赋予艺术气息与美感。拍摄素材的质量与摄影者的工作态度和审美眼光有直接联系。工作态度是基础,审美眼光能够锦上添花。但若不用心观察思考,再高的审美眼光可能也只是一个构思而已。在拍摄过程中,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并认识了不少校友,这种机会不是在学校生活中天天有的。当然我还有幸认识了亲切随和、气质优雅又各有独立见解的艺术家,她们是:来自台湾的廖哲琳、来自北京的孙蓉芳和来自陕西的王芳芳、李亮。 陕北画家王芳芳在创作艺术江豚 四位艺术家创作的载体是长约1米6,腰围2尺7到3尺5不等的大江豚模型。他们都以湖湘文化主题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社会思考。与四位艺术家相处时间虽短(创作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但她们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执着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们总是一到工作地点就各自来到尚未完成的作品前调试颜料开始创作,经常是饭也不愿去吃,请志愿者帮忙打包过来。她们的大江豚模型白天时放在工作室外的露天大阳台上,因为那里空气清新,光线也很好。到了晚上阳台光线不够了,就请我帮忙,把自己正在创作的艺术品搬到工作室内继续画。四位艺术家都是个性鲜明而不拘一格的,她们看待事物往往有着独到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然而,在艺术面前,她们却是那样虔诚。左手托着颜料盘,右手将线条一笔笔勾勒,不羁的思想却以如此机械的动作表现,一持续便是四五个小时,仍乐此不疲。台湾来的廖老师,甚至将鞋脱掉赤脚创作。不由想到摄影,它同绘画一样,也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这种创作过程创作出蕴含着个人独一无二的视角与艺术修饰的成品,会给人极大的成就感。因此摄影爱好者对于摄影的痴狂足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人说艺术创作耗费的是心血。现在才感受到这句话是这样真切、这样悲悯。陕北画家李亮在创作艺术江豚 一笔笔线条的勾勒,加之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构成了这一件件细腻而极具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一天天的奋斗与疲惫,加之持之以恒的精神,构成一幅瑰丽而丰富的人生画卷。台湾画家廖哲琳创作艺术创意江豚 江河奔腾不息,轮回运转不停,生活同样从未止步。我们都是逆流而上的鱼,不奋力前行,便会与时代脱节。然而要做到卓越,就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及的艰辛。就要像四位艺术家那样,将付出心血视作境界提升的必要过程。“心血,权且作为追求自由的牺牲品吧。”一位艺术家如是说。来自北京的画家孙蓉芳 请允许我说句疯狂的话:心血若不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耗费,攒它何用!(作者:柴成昊,湖南大学学生志愿者)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