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东 张家祥 翟永华 三人书法展由三头毛驴阿胶膏济南电驴商贸有限公司友情赞助将于2015年四月中旬在泉城济南趵突泉公园隆重开幕。 山东美协主席张志民亲自为书展题写“齐鲁三人行”给书法展倍添光彩。翟永华先生,偏居菏泽人,应该属于鲁;而薛伟东、张家祥先生久住济南,自然属于齐;三人都是同道之人,性情爱好言说一致,但薛伟东先生以草书见长、张家祥以章草见长、翟永华先生以钟繇体见长,三人又对诸体书法兼顾,可谓在书法学习和体味中硕果累累。如今一拍即合的齐鲁三人行书法展就这样呼之欲出。三位互为老师、学生;彼此把自己珍爱小品、大作统统堆积于眼前,有一点摩拳擦掌之意,又有一点承让演示之思。总之,说到底,还请诸位莅临慢慢品赏。 且说齐鲁三人行 任怀强 去年和永华兄闲聊书法时,谈及薛伟东及张家祥先生,书法各有不同,各有所长。聊到尽兴处,永华兄说,怀强你不是也做艺术策展吗?不如你去做这个。我和永华兄是一见如故的朋友,当即应允下,便在积极筹备运营中。与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志民先生谈及此事,先生当即应允、挥笔题写书名“齐鲁三人行”,令学生莫名感动;随后约定择日登门拜谢,并举杯畅聊。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翟永华先生,偏居菏泽人,应该属于鲁;而薛伟东、张家祥先生久住济南,自然属于齐;三人都是同道之人,性情爱好言说一致,但薛伟东先生以草书见长、张家祥以章草见长、翟永华先生以钟繇体见长,三人又对诸体书法兼顾,可谓在书法学习和体味中硕果累累。如今一拍即合的齐鲁三人行书法展就这样呼之欲出。 韩愈《师说》写到“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薛伟东先生、张家祥先生、翟永华先生三位互为老师、学生;彼此把自己珍爱小品、大作统统堆积于眼前,有一点摩拳擦掌之意,又有一点承让演示之思。总之,说到底,还请诸位莅临慢慢品赏。 (任怀强,著名书画主持人、评论人、策展人) 薛伟东艺术简历 薛伟东,男,1955年生于山东寿光,三羊斋主,字仁阳,号寿鹤,军旅生涯十余载。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书协副主席,济南市宣传文化拔尖人才。 曾获全国第二届行草大赛三等奖、山东省四届书展一等奖、中国扇子协会扇面展特等奖、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赛三等奖、《书法导报》国际书法大展金奖、山东省书法创作贡献奖、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114周年两届书法展蝉联一等奖、济南市委市政府首届“泉城文艺奖”。入展二届兰亭艺术奖、中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和五百人展、中国书协首届书法册页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国文联《中华情》全国美术书法大展等,在国家、省、市权威展览中数十次入展获奖。其丈二匹草书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悬挂于山东政协大厦办公楼一楼大厅。 专业报纸、电视介绍: 2007年3月《书法导报》精英出场栏目专版介绍; 2009年3月《书法报》“兰亭诸子”栏目通版介绍; 2009年10月《羲之书画报》专版介绍; 2012年3月《书法导报》精英出场栏目通版刊登 丈二匹草书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012年电视片齐鲁书风薛伟东在收藏天下频道和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向全国和山东多次播放; 2013年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薛伟东书法艺术访谈录向全国播放。 行而沉稳 书艺无涯 ------谈薛伟东的书法印象 文/任怀强 和伟东交往完全是一个朋友偶然的引荐,其实在很早就听过他和他的莫名书社。久闻其名,不如眼见为实。在朋友圈子里熟悉他的人,知道他为人诚恳,敏而好学,谈笑自如;不熟悉他的人,感觉他不善言谈,少于交际。在我看来,伟东先生更是一个谦逊自律、憨厚朴实的人。虽谈话寥寥数语,却已点到话题的要害之处。 弘一法师曾说过一句话:“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一个人若对天地万物充满感爱之心,他的周围自然有无尽的老师和朋友,时时给他的生命注入智慧和善良的温泉,滋润心田。有位猎人曾说过,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是在捕猎的过程,而是在于放生之时。做人,还应放松些好;待人,当以宽厚诚实为本。伟东先生恰恰就是这么做的。正如自然是艺术的本源,同样也是书法的本源。 看伟东的书法不经意间闪现或“怀素”或“孙过庭”或“黄庭坚”等等笔法,但又猛然一瞧毛体书法的浑然恣意流露在墨迹笔端。也不再惊叹2003年获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三等奖;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114周年两次全国书法大赛蝉联一等奖;山东省第四届书法篆刻一等奖。入展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济南市委市政府首届“泉城文艺奖”、中书协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和五百人展、中国书协首届书法册页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国文联《中华情》全国美术书法大展等荣誉。其中所书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以碑入帖,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圆厚劲健、自然灵动、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粗犷、或长短、刚健有力,笔墨落处:时而克制、时而恣意倾斜,时而翩翩而舞;让人读后酣畅淋漓,不忍离去,过目不忘,流连忘返。也难怪韦辛夷这样评价“将伟东之书作悬于壁间,朝临而暮摩方臻佳境:山阴道上,不胜流连,是山皆慧,是水皆泉——楼台耸而气格轩昂,屋宇遮而栉次连绵。笔笔使转,如立交桥凌驾南北;恰恰疾徐,如风摆柳摇曳池莲。再细细品咂,则物化境迁:正盈盈一水,烟波送爽;又荷月初照,花影扶帘。时而趵突轮涌,时而明湖镜船;时而鹤鸣幽谷,时而鱼翔浅湲。千佛山里,梵呗钟鼓;五龙潭中,波月星天。济泺并流,秋染萧瑟;鹊华双峙,霜重霞丹。正可一言以蔽之——道通天地外,山色有无间。”因而伟东在创作中“随时捻转,顺势用锋”作品笔法提按轻重开合有度、 方圆兼施 、疾迟并进、 形神兼备、 章法张驰得抑扬顿挫八面出锋。与他交谈,常提及所书,数百幅中择选,仍摇头感觉不如意处。常常是书成,为小瑕疵而懊悔不已,虽然瑕不掩瑜,但他仍业精于勤,敏而好学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伟东先生早年遍临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等草书墨迹,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下足了临池功夫。自学有自学的好处,那就是不受老师们主观条框的束缚,笔情墨趣,任意驰骋。至今他那种不受约束的信笔挥洒所表现出的轻松、自然、率意、精准,依旧使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伟东先生和我谈得最多的是线条,他认为书法线条的锤炼是伴随终生的。从这个近乎哲学命题的观点可以看出,他对线性的敏感或许是天生的,是造化所钟。因此,他的草书线条洗练奇肆,不可端倪,而又自由精准,臻于化境,何其难哉! 伟东先生以草书见长,喜作大卷巨幛,尤精于手札,其书得益于章草、简牍良多,随机生发,得天真烂漫之意趣。有缘识荆,亦从十年前拜观其手札书法而起,之后日渐熟知,并对其书学之路若有所解。 伟东先生沉浸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山谷、王铎等数十年,精研历代草法,旁涉三代吉金,下逮明清诸家,以丰富其笔意。草书乃书中真宰,历代习草者比比皆是,然多罕窥其要。草书首在胸襟,次在功夫,若无吞吐大荒之气度,定难写出激动人心之作品,伟东先生深谙此旨,并将磨练功夫与砥砺人格并行,积疑渐悟,厚积薄发。观其近年草书大作,笔墨之间千岩万壑、云蒸霞蔚,夺人双目,震人心魂。何以外表温文尔雅之人,而能纵情于笔墨之间,放浪于形骸之外?盖胸中真心之灿烂,腕下自是一片盎然也。 他喜书毛主席诗词,无论蝇头小字还是擘窠大草,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书法路上又相继有了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 魏启后先生说过:“庸俗绝非通俗,他时而佯作风雅,时而以通俗自居或混入大雅之堂,则自命不凡或骗过百姓则美其名曰喜闻乐见,世人往往不能辨识遂成大患,实为文艺之天敌”。所以大家一定要弄懂,雅俗共赏中的“俗”是通俗,不是庸俗,这很重要。 薛伟东说,为尽可多地追求雅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强调线条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根源,可要想把线条这基本功打好,毫无捷径可循。没有个三十年二十年的沉底苦功,是攻克不下来的。 在日常书海游弋中,薛伟东从不简单地学古、摹古、仿古和拟古,他静静地找寻着与古人精神的对接点,苦苦寻觅自己想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他的笔墨古意清新干净自然,草书中有古人的影子及精神旨趣。 薛伟东说,这么多年来,不管大小展览,他总是将最好的作品拿出来,让观众观赏,有时自己也会从自写的字里行间,去享受那份蹦极跳崖的快感。他说“草书不如楷书、行书、隶书那么容易辨认,看草书不以认字为标准,要重点看气势,观神韵,品味道。好的草书作品可以千遍看不烦,万遍看不厌,可以让人流连忘返,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书坛上,薛伟东,自封为三羊斋主,字仁阳,号寿鹤,暗合“故乡寿光”“仁者长寿”双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书谱》孙过庭“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他早年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在父辈言传身教下,自己勤奋有加,乐而不疲。在日常书海游弋中,薛伟东率真、自然、天趣、纵意,从不简单地学古、摹古、仿古和拟古,他静静地找寻着与古人精神的对接点,苦苦寻觅自己想要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他的笔墨古意清新干净自然,草书中有古人的影子及精神旨趣。也正是鹤堂张培元先生在跋薛伟东所书《心经》中言及:“墨楮之内,文心若见;提按之法遁形,纯任自然而无不妙。虽亦纵横,放而能收,岂但心存敬畏之故乎,本心自在所然也。” 伟东人书互参,境界为之打开,书者,物我两忘,而后又反溯张旭、怀素,深受其熏陶感受流畅俊美的艺术魅力,潜心于草书之中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笔墨跟着感觉走”或者说“笔墨当随时代”伟东先生有他自己的理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关键是怎么继承,才有怎么去创新。也正是他“夜读山窗渐入禅,泉声入座乍生寒。门头对雪吟空句,残月一帘思几番。”他拜名家,访书友,观展览,尤其深受道家精神的启发,在传统法度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变化和情感。而这称之为笔尖上的芭蕾,会优雅而高妙。其实伟东醉心书法而不乱,随心书法而狂纵,砚墨之间得性情,友朋之间得帅气;所谓书意人生尽在其中。祝伟东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任怀强,著名书画主持人、评论人、策展人) 艺 术 简 历 张家祥,男,生于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人,现就职于军区,大校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军区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第三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坛名家工程五百家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二等奖),全军第四、五届书法展(连续一等奖),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优秀奖),第三、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三届草书展等数十次全国大展。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泰山文艺奖”。 操 尽 千 曲 晓 清 声 -------张家祥书法随感 魏启后 认识家祥还是在八十年代末书协组织的一次慰问部队的活动中。那时的家祥才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白白静静、文质彬彬,穿着一身军装显得特别精神。他始终在我左右,理纸添墨,问一些关于书法的问题,还跟我照了合影,很是勤快和机灵,表现出了对书法的感悟和热爱,我当时为他写了“精益求精”四字以作期望和勉励。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家祥笃学好问,勤奋习书,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在,家祥在部队已具备相当的军衔和职位,诸多方面可谓顺风顺水。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正直、坚毅、笃实、颖悟的个人品质。这对于他从事书法艺术并取得骄人的成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知道,书法创作要从传统中拨通出来,从集古到自运,再走上创新的道路,才能真正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多年以来,家祥潜心书法,起步于唐楷,举凡经典名帖、铭文刻石无不一一涉猎。看得出在经典法帖的学习和掌握上有良好的悟性和捕捉能力。从中把握了较丰富的表现手法,具备了扎实的帖学功底。他的章草来自皇象、索靖及陆机的平复帖等较为纯正的书脉,吸收了时人的一些创作意识。笔法上,他能将各种书体和各种风格的用笔特点用在章草的创作中去,且不露痕迹,浑然一体,丰富了章草书的内涵,增加了表现力;字法上,紧结、伸展、宽松的结字在作品中时有体现,能随机应变,似无定法,而又出规入距,显得从容大度和谐自然;章法上,注重整体效果的体现,看似轻松随意,细审之发觉他在伸缩移位、方圆互用、点线结合、转折随形等诸多方面都暗藏巧思,似无意而实有意,有意中又似随意,故能渐去斧痕,渐趋自然。 我常说,学书法一定要从古人开始,从临摹入手,从形中求得笔法、章法及字的结构,古人的学好了,学透了,自己的就自然流露出来。家祥深谙其中的道理,他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及时调整方向,敏锐地把《兰亭序》选为研究课题,从实临入手,始终抓住“形”似不放,以期在探得古人之法上有所突破。其实,从“形”入手就是抓住了书法的关键,一笔一画的形里包含着用笔的方法,对笔画最细致入微的临摹和训练,受着正确的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熏陶,既能学习到方法,也能学习到意识。看家祥的实临《兰亭序》,可以体会到他追求至极的立意,从微妙微肖的摹写中,能够体会到对羲之笔法的准确领悟,也看出了《兰亭序》中所特有的律动和节奏,其笔法结字直追山阴,咄咄逼真,可谓如灯取影、形神两全,绝非优孟衣冠可以比拟,列鼎前贤巨迹亦不逊色。 近来家祥捷报频传,作品屡屡在全军、全国专业展览中获得一、二等奖,颇令同侪瞩目,这也算他的福缘善报了。愿家祥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既有之根继续孜孜不辍,以期层楼更上。 翟永华艺术简历 翟永华,1962年12月生于山东省东明县。1999年--2000年研修于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2006年9月--2007年9月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现受教于国家画院邓嘉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之乡联谊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菏泽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菏泽新闻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荣获全国第二届银河书法大赛青年组一等奖,新世纪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书画家作品展金奖,第二、三届纪念毛泽东全国书画家作品展金奖,首届中国美院学生作品“造型类”二等奖,全国第四届赛克勒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入展第六、七、八届全国展,第七届中青展,首届、二届扇面展,第二届正书展,第四届新人展,首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中国兰亭奖书法展,首届青年展,首届、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展,第三、五届楹联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等二十余次国家级重大展览。1995、1996作品应邀在日本、新加坡、香港展出。三十余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等收藏。《中国书法》杂志2004年第9期专题介绍,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精品系列翟永华卷。2012年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法家。被评为菏泽市百名模范人物、山东齐鲁文化之星。2012年12月随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书法代表团到马来西亚参加书法交流活动。2014年8月,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到泰国参加第十一届国际书法交流活动。 “永”字八法 升“华”始新 ---------------------翟永华书法印象记 任怀强 和永华兄见过多次,年富力强,才气逼人。所谓帅气洒脱,从其谈吐之中隐约可以感受;所谓一见如故,可以从我们都是踏实的路上人足以见得。永华个子不高,稍胖;谈笑从容,眉宇之间张扬着自信和敢为之心。他钟情于桃源境界,但又为曲高和寡,在慢慢书法路上,找到自己的同时,唤醒更多有书法爱好的人。他深居菏泽市里,低调为人,不张扬,不轻浮,为人谦和,处事周全。每每你会发现他健步穿过马路,彬彬有礼,骨子里透出一股孔孟之地的涵养学识。他与我讨论他的学书感言、学书趣事,平易近人,有老大哥的长者之范。也有时,他夜半醒来,他竟不能寐,遂披衣起床,趁妻儿熟睡,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对四壁古书,任思接千载,默默地享受万籁俱寂中内心的浮游。这是他与书法的空静交流,无为而有为,让心气逐渐浮起,达到天人和一的自我境界。 书法不仅仅是技法,而对心的修养格外重要。尤其当前社会浮躁、驳杂、纷乱以及多元化的冲击,能够耐住寂寞,就是人上人,龙中龙。永华兄是这样的人,不去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的过去,那些只是自己行走路上的脚印,作为记录可以;但更多的是鞭策自己,更加奋进。史铁生所说的“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就是永华老兄找的那个精神家园。书为心声,书在自在而为,这完全可以从他喜欢的“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对联中得到印证。近年来他很少参加展览活动,除客观上琐事多以外,就是想让自己沉潜下来,静静地享受池水尽墨的专注坦然以及读书深思的淡定悠闲,多临一些历代经典的和能给自己启发的名帖名碑,写自己想写的字,不盲从时风。事实上,这是回归自我,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也许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能合他黯然合拍。 永华学书踏踏实实写钟繇,不去哗众取宠,不妄求,不急于求成,反而成绩日渐突出。有人说,意境不够,永华微微一笑:但凡能学到精髓一二,钟繇就足矣,让人不禁为之击节。他主张学书法不要仅仅描摹字形,他说那是技的层面,太肤浅了,还是要学古人的书法精神,把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回归到那个历史现场,这才获得真知。这就是永华老兄的先知先觉之处。他敢为人先,是有充足的把握和内心的气度,这也是他的骄傲过人之处。 永华兄出生于东明,自幼受家学影响,对书法有天生的痴迷与爱好。生活从东明辗转于菏泽牡丹,求学求知展览也有菏泽到北京上海以及国外,心境日趋平和,视野日渐开阔。期间几十年的历练,让他处事有度,能屈能伸,书法开张自如。庄子的散淡情怀,牡丹的雍容华贵,在他的字里行间浸润着、透露着。他常常秉烛夜读,翻看古书旧帖,或临或写,洋洋洒洒,随性而为,不可求,不倦怠。他写字读书就是写心、养心、养气、养神。他把书法纳入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融入生活,就像洗衣做饭看孩子一样,让书法有了真实的“烟火味”,这是接地气的,也是他书法突飞猛进的原因。为文洒脱性情,为书狂放不羁,心在书中,笔在心中,游刃有余的徜徉,让他冥想、顿悟,书法的可爱带来他的真情。荣获全国第二届银河书法大赛青年组一等奖,新世纪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书画家作品展金奖,第二、三届纪念毛泽东全国书画家作品展金奖,首届中国美院学生作品“造型类”二等奖,全国第四届赛克勒杯书法大赛二等奖。入展第六、七、八届全国展,第七届中青展,首届、二届扇面展,第二届正书展,第四届新人展,首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首届中国兰亭奖书法展,首届青年展,首届、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展,第三、五届楹联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等二十余次国家级重大展览。1995、1996作品应邀在日本、新加坡、香港展出。三十余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等收藏。《中国书法》杂志2004年第9期专题介绍,出版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精品系列翟永华卷。这仅仅是对他局部的褒奖。 所谓“书法讲法在于器,书法无法贵于道”。永华的理解,书法作品首重气息格调,切忌雕饰造作。如同一个人由内而外透出的精神气质,作品气息自然要追求雅逸清正、味厚神藏,格调既要高古又要体现时代气息,要经得起品读,要有余韵,要力求体现书家的性情品位。尤要摒弃创作中为形式而形式的装扮成份,挖空心思的经营布置、拼接修饰等书法本体以外的画蛇添足式的手法,切忌“戴着假面具跳舞”;其次在审美取向上追求古逸清雄、拙朴厚重。审美取向是书家个性语言表达和作品风格形成的重要牵引,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永华在审美追求中,既与古为徒,又尝试独抒性灵。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感受自然生灵和天地造化,这样便脱去胸中尘浊,达观通透。他通过读书,思考,从生活中感悟人生,从人生中感悟书法,已敬畏的心态对待自然万物,不断磨练、砥砺和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的心态沉潜、安静下来,笔墨中流淌的心性、灵气才会愈加古逸、清纯、浑厚。因而他的作品注重规模气象,追求文心内涵,将金石味和书卷气的融合,直取魏晋气度、汉唐精神。 永华虽出身贫苦,但深受孔孟文化的影响,爱妻育子、尊师重道。永华常常不远万里,经常拜见老师,虚心听取教诲,勤勉对待学问。他不仅身体力行书写自己的人生,也在挥洒自己的书法,而他在东明时就组织学习临摹书法大赛,带动了一大批书法爱好者。他从不健谈此事,他只是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以及自己的事业,这就是他的幸福。 “下笔当有千古之幽思”的永华,越来越注重悟。其实这就是书圣王羲之的“永”字八法,从点画出发,回归于点画本身,一比一捺,构成了永华兄对字的敬重和深爱。作品笔笔落实、心到意到、毫无装饰制作、拼接粘贴等流行形式,而是在追寻、回归传统的自然书写中传递出了人文情怀和时代审美意趣。他在钟繇王宠之间往来而又不沉湎其中,挥毫间举重若轻,看似随意,实则有意,随弯就曲,因势赋形,造就了他的“永”字八法,也是他的升“华”始新,祝愿他创作出更多的佳作来。 (任怀强,著名书画主持人、评论人、策展人)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东方艺术网)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