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中国书画 > 正文

廖静文溘然长逝 那些流年中与徐悲鸿的情爱人生

盘古收藏网 2015/6/17 10:07:29 【字号 】 【关闭

书画圈网编辑木子整理 “我不仅爱徐悲鸿,也是他的崇拜者。”廖静文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 “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廖静文,一个伟大的女性,一个坚强的女性,一个令世人景仰的女性。她与徐悲鸿先生伉俪情深,因徐悲鸿的突然离世,婚姻生活在第七年戛然而止。但她却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为民族守护徐悲鸿的遗产,传播徐悲鸿的思想,弘扬徐悲鸿的精神,延续徐悲鸿的艺术生命。

    2015年6月16日7点03分,廖静文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2岁,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

 

徐悲鸿与廖静文

 

相识相恋

    这位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继母徐静婓虽然比徐悲鸿小28岁,却极为敬重徐悲鸿的人品和画品,为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徐静斐以前就听母亲说过,廖静文和父亲相爱,并说像她这样年轻漂亮的姑娘能爱上一个比她大28岁的人,不是图钱就是图利。但徐静斐在层峦叠翠、古木参天的青城山,只觉得廖静文雅静好学,端庄美丽,没有一点儿轻浮鄙俗。她从心眼里喜欢这个只比自己大几岁的姑娘。在青城山,徐静斐常常看到一位漂亮的年轻姑娘坐在一棵大银杏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她穿着一件紫红色的布旗袍,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很少言语。这位姑娘就是廖静文。

    徐悲鸿生重病处于危险期时廖静文因为照料悲鸿,已是头发零乱,眼圈发黑,形容疲惫憔悴。可以想见,为了悲鸿,她已熬过了许多个不眠 之夜……徐静斐来看父亲时告辞出来,廖静文一直把她送到医院大门口。握别之际,廖静文关切地对她说:“天快黑了,走路要小心呀!”徐静斐用力点点头,心中 一阵温暖,泪水又一次潸潸而下。她在心里感激着廖静文:“我父亲多亏有了你呵!之前在徐悲鸿身边当图书管理员,对悲鸿的事业和生活都倾心相助。她从青城山回到重庆后,即考上了从南京迁到成都的金陵女子大学。可是入校不久,她为了辅助悲鸿的事业和照顾他孤身体弱的生活,又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学校,重新回到悲鸿 的身边。现在,悲鸿的病情这么严重,她坚持日夜守护在床前,这难道是为了图钱、图名吗?“徐静斐实在无法相信妈妈说过的话。

    那时他们的生活相当清苦,饭菜都是从食堂打来的。徐悲鸿因为不能吃盐,就用青菜蘸着用水冲淡了的酱油就饭吃。那时候,徐悲鸿每月的 工资全被蒋碧微索走,而廖静文为了悲鸿的健康和生活,一直瞒着他靠借贷过日子。在徐悲鸿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廖静文没有离开他,而是用自己的火热柔情和爱心 滋润着徐悲鸿那一颗病中的心。她对悲鸿那真诚、坚定、纯洁、无私的情意,像一泓清泉,涤尽了徐静斐心中的疑团和隔阂。她怎么能够不感动呢? 晚上,徐悲鸿睡在一张旧单人床上,盖两床旧被子。徐静斐则和继母睡地铺,两人合盖一床套着破棉絮的旧被子,那床被子有的地方竟连一点棉花都没有,只剩下被 里被面两层布了。窗外,北风呼呼地吹着,寒冷顽强地从木板墙的缝隙里挤进来。她们两人便使劲地挤在一起睡,以求暖和些。渐渐地,她们相互温暖了对方,不再感到寒冷,也不再感到孤单。

 

 

徐悲鸿遗产全部捐给国家 靠自己工资生活

    “我觉得我最重要的是悲鸿,他都没了,我还要别的东西干什么?”她曾如此解释自己的捐赠行为。

    1953年9月,徐悲鸿去逝。不久,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以及他收藏的唐朝以来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000余 件,以及各种珍贵图书、碑帖等一万余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

    当时不少好友劝她,儿女还小,应该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况且悲鸿在许多画里都写 了“爱妻静文”的名字,应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写到:“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 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周总理说:“既然东西都交给国家,那就拿过去造纪念馆吧。”当时才刚解放,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没有钱盖纪念馆,廖靖文就把唯一的住宅也捐给国家,做了纪念馆。周总理还亲笔写了“悲鸿故居”四个字。这个故居是个大院子,有二十多间房子,捐的时候把房契也交给国家了。从那以后,廖靖文很多年都是租房子住,靠自己的工资生活。

 

 

廖静文揭秘悲鸿画马

    “悲鸿的真迹,在国内收藏最多的还是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有1200多幅。他对马、狮等动物的每根骨头、每块肌肉的形态以及伸缩变化都有精深的了解。”对于徐悲鸿爱马、画马、敬马,廖静文曾全面揭秘其中奥妙。

    “悲鸿从来不用现成的盒装墨汁和宿墨,都是用上好的墨块,我帮他研磨出来的。悲鸿的题款和印章也是很讲究的,一般他不喜欢在画上题太多的字。而且题款都在画的最边上,丰富画面,但不会破坏画面。”

    廖静文曾说,悲鸿的家国之爱是一种大爱。他这一生的民族情结、民间情结都很深。大家都知道,在对传统国画的改革中,悲鸿是最提倡现实主义的,所以,他画国画、画油画,都喜欢从现实生活取材,从富有积极人文寓意的故事或者传说中取材。

    除了奔马,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徯我后》,都是很大场面的历史人物画。但无论这些现实题材怎么变,其中的家国情怀,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从来没有变。

    悲鸿作品的魅力我很钦佩,但是我更尊敬他严格的治学精神。悲鸿对教学很认真,一丝不苟,绝不徇私舞弊。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真正的美术人才,为国家美术事业做出最大贡献。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持聘请真正有艺术成就的画家任教;曾顶着巨大压力坚决解聘不合格的教授;还劝退过不 适合学美术的学生。

    他认为每个老师都要对学生负责任。当时有一个画得不好的学生并不是不用功,悲鸿觉得他在艺术上没有才华,就劝他转学。那个学生的父亲非常有名,是梁漱溟先生。悲鸿亲自给梁漱溟写信,说你的儿子不适合学美术,希望你让他转学学别的,也许那样他会有成就。我当时还劝悲鸿:“你管那么多干嘛,你写这个信人家家长看了会难过,人家已经入学了,你就不要再管了。”悲鸿说:“我是对他负责,所以才会给他父亲写信。”

    廖静文,作为陪伴徐悲鸿走到最后的人,她也许已了无遗憾,她的一生为国家,特别是为国家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子女、对晚辈也尽到了一个母亲,一个长辈的职责,我们很感激她,很感恩她为国家,为家做的一切。  

徐悲鸿《 廖静文像》,1943年

徐悲鸿《 廖静文像》,1943年

生平简介

    廖静文(1923年4月——2015年6月16日),女,湖南长沙人。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协助徐悲鸿工作并照顾其生活,直到1953年徐悲鸿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北京荣宝画 院”名誉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名誉院长。著有《徐悲鸿一生》(传记)。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书画圈网)
相关新闻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辞世 曾将丈夫作品全捐国家
·著名文化学者吕立新深情缅怀廖静文
·廖静文溘然长逝 那些流年中与徐悲鸿的情爱人生
·侄孙眼中的廖静文:生活简朴心性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