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中国书画 > 正文

徐劼专访:博采众长 以手写心 踏实做人 乐享生活

盘古收藏网 2015/7/23 10:26:53 【字号 】 【关闭


青年画家徐劼

 

徐劼,80后青年画家,杭州市人。自幼喜文弄墨,成长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及研究生分别师从张捷、张谷旻教授,就读期间亦受到中国美院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何加林、林海钟、张伟平、郑力等名师大家的亲自指点 。


 

见过徐劼的人,几乎都不敢相信他是搞艺术的。他的气质更像是大家口中的工科男或IT男,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平头,冷静、理性、务实。不论是闲聊还是严谨的学术交流,你总能感受到他缜密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事实上,徐劼的确是一个学霸。2004年,即将走入高考战场的他在父母的支持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普通文化课备考彻底改向转学美术,走艺考这条路。身边亲朋好友听闻后都很不理解,要知道,徐劼的文化课成绩在当时就读的高中里算是名列前茅,周围的人很难理解这个“好学生”为什么要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是“成绩差的考生”才会走的道路。徐劼则把自己的选择归为顺应形势发展的战略调整,“高三的时候隐约觉得国内艺术市场初入正轨,今后应该会发展更好,充满机遇”。于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高考前夕的临时决定使徐劼就这样走上了从艺之路。

 

走艺考这条道路的学生,大部分从初中或高一开始就背着画板四处学画,夜以继日地练习着枯燥的素描和色彩。徐劼不同,在这之前,他几乎没有过美术方面的功底,可以说在绘画方面是一片空白。为了艺考过关,徐劼的家里帮他找了国画方面的老师做数月的考前辅导,凭着自己的天分和刻苦徐劼得以在艺考中顺利过线。虽然当时专业课成绩刚过线,但加上较高的文化课分数后,徐劼顺利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进行学习。要知道,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王牌专业,国画系的招生人数屈指可数。

 

徐劼作品《景聚一亭中》,25cm×35cm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艺术是建立在精神基础上的情感表达,而科学是建立在经验与逻辑上的理性与探索,因而,科学与艺术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徐劼的经历却会让人想起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除了是位卓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解剖学、工程学、生物学、数学和建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贡献,超越他所在的时代。

 

正如达芬奇一样,徐劼也用自身的经历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在他看来,艺术不但能够与科学紧密结合,而且理性的思维力量会改变艺术从业者的创作理念。不画画的空暇时间,他会自己组装电脑,摆弄照相机,制作机械小物件。这些在外人看来与绘画毫不相干的爱好,恰恰是他艺术灵感的来源。良好的动手能力使得他在作画时更加得心应手,而从摄影中学到的构图、光线、视觉语言,无不与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徐劼作品《国清古寺》,2m×2m

 

 

进入美院学习的徐劼,赶上了名家荟萃的当代美院时代。他的本科班主任,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著名画家张捷。当时的张捷时候刚刚被调入中国美术美院国画系,为美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而以前在画册上才得以窥见真容的童中焘、孔仲起、何加林等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给徐劼上过课。作为传统中国画的重镇,中国美术学院浓厚的艺术气息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徐劼,无形中塑造了徐劼的艺术思想和绘画风格,他在美院完成了绘画创作上的系统学习。

 

童中焘老师指导徐劼创作

 

徐劼是杭州人,自小徜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中,杭州的历史、人文、生活、环境都滋养着徐劼的古典文艺精神,他的审美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被确立下,就他个人而言,他更注重写生,更喜欢细密精致的山水画风。

 

徐劼的画作,得宋元幽深写意,笔法厚重圆润,墨色平淡天真,意境清新优雅。他坦言自己喜欢元四家和明四家的经典作品,宋人小品中的虚静美,元人绘画中的郁勃峥嵘之气,明人山水中的疏豁虚明,都受到徐劼的推崇。这既是学院学习环境的影响,也是画家深沉平和性格的折射,是他个人气质的内化。

 

徐劼作品《齐云玉虚宫写生创作》,45cmx35cm

 

在一个人人高喊“创新”和“标新立异”的时代,徐劼却强调自己先要继承传统,“盲目地胡乱创新只会是昙花一现,国画还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你把传统的东西学扎实了,根据个人的理解加深和实践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会慢慢出来的。”元人赵子昂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徐劼所理解的国画的“古”意,不仅仅是绘画的笔法、内容,他认为传统国画是古人学问、人品、技艺、心性的集合,反映的是个人的性情、涵养。因此,他曾专门到杭州中国画院学习诗词创作,也计划未来在篆刻上有一番研究。

 

就在2015年5月份,徐劼和另外三位中国美院同仁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励学敦行——学院派青年山水画家四人小品联展”。展览前言中写道,“学院派重视规范,讲究理法的规整严谨,意境的清隽雅逸,进而博取古今各家之长,外师造化之无尽藏,中得心源之书卷气,乃在清新明丽,古意中焕发新颖,新颖中内蕴古意的个性风貌。”在纷乱而浮躁的当代艺术大潮中,徐劼作为学院派的青年代表之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徐劼作品《烟霞胜地》,42cm×34cm

 

(三)

 

其实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毕业以后,徐劼并非立刻走上了职业艺术家之路。相反,他的理性又显露出来,他先考取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公职。但是很快,他发现和之前艺术家自由自在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一样,单位上班每天朝九晚五,工作任务一成不变,加之周末有时候还要培训,感觉照此下去既没有时间坚持绘画专业也逐渐失去了艺术家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只是机械的活着。

 

徐劼觉得这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眼中待遇优厚饭碗稳固的公职,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逐梦之旅。

 

现实中,做一名职业艺术家,谋生并非易事。在人人怀揣艺术家之梦的中国美术学院,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考研、读博,大部分的美术生都涌入了社会从事着和美术沾边的工作,从事职业艺术家道路的学生其实寥寥可数。媒体人射天狼在一篇《美院毕业生的成功之路》的文章中写到,“考上了艺术院校,不是说就离艺术家一步之遥了,这和毕业生走出校门一样,往往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如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唯一办法是先养活自己,然后再谈要努力”。

 

徐劼作品《山水创作》,50cmx60cm

 

徐劼的理性思维又一次帮助他在理想和现实间保持了平衡。他说自己并不赞同那种在自己还没解决经济问题的情况下就把艺术当成全部出路的做法。他喜欢仰望星空,也注意脚踏实地,“如果只是空洞地喊口号,连吃饭都成问题,还说坚持理想那有点不切实际。”他索性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谋生手段,他业余接拍一些商业性质的摄影业务以及通过网店出售自己的美术作品。大部分时间里,他则是埋头纸堆中,画画,搞创作。

 

务实的艺术理想也让他在艺术大潮中面对名利诱惑,能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他认同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生活理念。从事绘画创作多年来,徐劼也在很多绘画比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他从不以此自夸,只是默默积累着。他说,“获奖的心态要好,我会积极参与,但不会总惦记着获奖,把作品画好了,该有的会有的。”对于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来说,绘画创作最核心的是一种内心自我表达的本能。

 

徐劼常称自己是一名“艺术工作者”。在他看来,成为艺术大师是讲究天分和机遇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长途跋涉之旅,是学问、技艺、修养的漫长修炼之路,他会以此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理想,但现阶段能成为一名有自己生存空间的新生代“画家”,才是他觉得更切合实际的目标。

 

徐劼与研究生导师张谷旻合影

 

个人简历:

 

徐劼,80后青年画家,杭州市人。自幼喜文弄墨,成长于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毕业 获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及研究生分别师从张捷、张谷旻教。就读期间亦受到中国美院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何加林、林海钟、张伟平、郑力等名师大家的亲自指点。
2011年 获邀参加浙江省省级机关书画家协会举办的《省直机关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书画展》并获奖
2012年7月 获得了由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2年底 获邀参加美术报举办的《明日之星•中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2013年底 签约杭州市委宣传部直属的杭州中国画院 成为首批创作团队成员
作品《西泠揽胜图》于次年被该画院收藏并获得市委宣传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2014年 作品入选浙江长城书画协会举办的《中国梦军民情》大型画展
2015年 合作举办了《励学敦行——学院派四人小品联展》 受到多方好评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艺术仓)
相关新闻
·徐劼专访:博采众长 以手写心 踏实做人 乐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