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查 睿郑挥抗日战争期间为上海地下组织放哨、传递信件,1945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后在华中建设大学和山东大学文艺系新闻班学习,曾从事宣传工作,解放后还曾在上海静安区委工作过。
晨报记者 查 睿 宁波报道 抗日战争初期为上海地下组织放哨、传递信件,战争结束后又加入新四军,继续革命工作,一生几番坎坷,退休后仍然孜孜不倦研究民间信客和邮政史……家住宁波市的上海籍老兵郑挥,收藏有1600枚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邮票,实寄封更是不胜枚举。 日前,记者赶赴宁波,现年86岁的郑挥精神矍铄,向记者讲述起隐藏在邮票和实寄封里的难忘的抗战烽火。 藏有珍贵邮政特戳 郑挥家住宁波市中心一个小区内,家内光线略暗,最亮的房间便是他的书房。 记者走进书房,看到桌上摞着厚厚的好几摞集邮书刊,还有一台电脑。这两样物件,郑挥每天都要会亲密接触——研究集邮书刊上最新文献,以及上网写博客。“他今年86岁,玩电脑已经玩了20多年,这么大年纪还玩电脑的人真不多见。”他的侄女郑新对此非常佩服。 听记者询问起其抗战邮票收藏,郑挥不紧不慢地打开身后一个文件柜,里面摆满了收藏邮票和信封的文件夹,不仅摆放整齐,还分门别类地贴着诸如“抗日战 争”、“列宁”、“毛泽东”等标签。他抽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文件夹,摊开后,小心地取出里面的邮票,一张张地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张邮票,看上去是普通的3 角邮票,但上面盖了一个特殊的邮戳,上面写着‘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还有日期和地点。就在当天,中国接受日本侵略军递交的投降书,据说盖邮戳 的时间离典礼只有几个小时,因此非常珍贵。” “这些邮票大多都是从古玩市场上淘回来的,有些珍品还是从朋友那里置换得来的。比如这张‘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纪念’邮政特戳,非常难得。我收 藏邮票时间久了,越来越多身边人手上有‘好货’,会第一时间想到我,因此我的收藏越来越完善。”郑挥告诉记者,如今他收藏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邮票 多达1600枚。 收藏信函可作侵华证据 虽然邮票收集已成规模,但郑挥最得意的收藏却是各类实寄封(即已经寄递的信函封套或者其它邮政用品的总称)和邮政单据等,“邮票发行量大,这些信封却是独一无二的,很有历史价值”。 “实寄封反映了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也是日军侵华的证据。”郑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封港,甬申线轮船停航,邮路阻塞,致使邮电通信瘫痪,从上海到宁波一封平信原本只需要一至二天,海上仅半天的路程,当时却需要两个多月才能收到。 “官方邮政路线中断了,民间的信客便活跃起来了,他们冒着风险,利用帆船横跨杭州湾往返于甬申之间。”记者在一个信客投递的商号封上看到,发上海的 信函内书写着“你旧历九月初五日寄我之信于十一月十二日收到,路上要走二个月另七日……各处封锁……镇海封锁”,由此可见当年通邮之艰难。 10岁时因送信爱上集邮 郑挥介绍说,他出生在上海,由于共产党员的启蒙和动员,抗日战争期间他家5口人参加了上海的地下抗日救国活动。1939年,他大哥、大姐发起创办了 “海藻文艺社”并出版期刊,陆续培育了一批抗日战士和干部,诸如周苏峰、金敏等相继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他那时帮大哥送信打杂,从此便爱上了集邮。 当年他父亲工作的印书馆印制了一批精装集邮册,打算送给客户,后来剩下一本,父亲便拿回家送给了郑挥,这让他爱不释手。这本集邮册并没有跟随他太 久,等到他16岁时前往山东参加新四军,由于路费不够,他决定卖掉集邮册和收藏的邮票,不料遭遇奸商,收到了一笔假币,“后来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筹到了 1000元,这才能最终成行”。 据介绍,郑挥1945年去苏北参加新四军,之后在大众日报社、鲁中南报社、前卫报社工作。南下后经华东局、上海市委组织部分配至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工作。1981年调浙江鄞县工作至退休。 郑挥退休后专门从事邮史研究和撰写论文、博客,展示各种邮票印制的版别、版式、邮资,邮路和邮戳,不乏珍品,现如今已是圈内著名的集邮家、邮资研究 历史学家。他现在仍然坚持每天撰写博客,并整理资料出版书籍。“我要通过研究邮票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战争岁月,铭记历史教训。”郑挥说。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新闻晨报)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