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河南开封发现一批“大晟”款石磬残件

盘古收藏网 2015/11/4 12:03:43 【字号 】 【关闭

北宋“大晟府”石磬残件(摄影 徐泽源)

大河艺术网讯(供稿:徐永峰 李岩东 徐泽源)近日,开封市的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在市内某建筑工地向郊外运出的废土堆里捡到了部分特殊的烂石块。这批烂石块有大有小、有角有棱、有薄有厚,有的还带有穿孔。他经过清洗后发现在个别石块的平面上,还刻有“大晟”和“中吕中声”、“林钟”字样,并且还有遭重锤击砸的痕迹。

据史料记载:大晟是指大晟府或大晟府整理制作的乐曲。又指北宋词人周邦彦,因周邦彦曾提举大晟府,故称。

大晟府是宋代官署名。设置时间在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废弃时间为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最高长官为大司乐,其他官职、典乐、大乐令、协律郎、运谱官等。

在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始端州上宋成公之钟,而后得以作《大晟》。”清朝李慈铭《月缦堂·读书记·文学·赤城河》:“夫《大晟》久亡,宫音不正。”

周彦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北宋“大晟府”石磬“林仲”款残件(摄影 徐泽源)

中吕(又叫仲吕)与林钟;分别为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阴阳各六,第六为中吕(仲吕);第八为林钟。

据《续考古图》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应天府(今商丘)崇福院出土了六枚古钟,据说是春秋时宋公所铸。宋朝统治者认为:“于受命之邦出为太平之符者。”于是,遂设立“大晟府”。下设“乐器制作所”和制作铜器的“铸写务”;在当时的汴京南部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铸造场。依照古钟式样、精心铸造了12套编钟,每套28枚,即有正声12枚、中声12枚、清声4枚,总共336枚。这批乐器是宋代朝廷重要的测音和定音工具。每套钟是基准音高都是黄钟宫。然后,发送当时各个州府,作为标准音律定音,统一了音高。当年,著名词人周彦邦曾被“提举大晟府”名噪一时。

“大晟”新乐于政和三年(1113年)始成。至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攻占东京后,掠徽、钦二帝北上,北宋灭亡。大晟府乐府的乐器和许多其他文物也被洗劫一空。部分运至金中都(今北京)和上京,部分赐于人。《金史·乐志》载:“初,太宗取汴,得宋之仪章钟磬乐虡,挈之以归。皇统元年,熙宗加尊号,始就用宋乐,有司以钟磬刻‘晟’字者犯宗讳,皆以黄纸封之。”

大定十四年,太常始议,“历代之乐各自为名,今郊庙社稷所用宋乐器犯庙讳,宜皆刮去,更为制名。”于是,命礼部、学士院、太常寺撰名,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曰‘大和’。

综上所述,经专家判断:“这些碎石块极有可能是当时那批乐器中的石磬。当时,针对这批带有‘大晟’款的石磬,金世宗会认为:与其铜编钟相比而言,其材质易寻。且制作工艺简单、不如砸碎重做。所以,这也是石磬残件上带有锤击之痕的原因所在。”

目前,己发现的这批石磬虽为残件;但是,它们毕竟是当时北宋宫廷乐府“大晟府”的重器;用物击打仍会发出清翠悦耳的声音。况且、今天它们已成为了历史的载体,正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变迁和无情。并且通过这批残磬实物,还可以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起到重要作用。

北宋“大晟府”石磬残件铭文拓片(摄影 徐泽源)

通   联: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文化广电旅游局

撰   稿:徐永峰 李岩东 徐泽源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大河艺术网)
相关新闻
·以色列发现9个未开封死海卷轴 或解犹太人信仰之
·《包公》系列连环画在开封府首发
·河南开封发现一批“大晟”款石磬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