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瓷器陶艺 > 正文

德化月记窑历400年薪火不熄:窑工手工烧瓷

盘古收藏网 2015/11/13 11:09:07 【字号 】 【关闭

窑工们正在窑目前添柴火。
窑工们正在窑目前添柴火。

  德化月记窑历400年薪火不熄,尽管已有现代化窑炉,但这里仍然坚守着一群窑工,他们坚持手工烧瓷,在温度高达1300℃的窑炉旁,挥汗如雨——与火近距离对话的人

  东南网8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魏桂莲 通讯员 寇婉琼 连江水 王双季 文/图)

  21日10点多,酷热难耐,当地气温37℃,记者来到德化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采访。

  这是一处古老破旧的院落,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敞亮的厂房,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到了古代。月记窑依山而建,成火车车厢状,青石垒就,古朴苍凉,已历400年薪火不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德化为护住青山绿水,便开始了“以电代柴”的能源革命,如今全县90%的企业采用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烧瓷。而月记窑作为德化唯一一条尚在使用的柴烧龙窑得以保存,是因为它是德化古龙窑的“活化石”,是研究我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

  月记窑属于老龙窑,本地人称“蛇目窑”。这座老龙窑有7个窑门,供装窑出窑用。窑身分布着13个窑目,用于添加柴火。

  正好赶上瓷器的泥坯进窑,也就是装窑。几名头戴草帽,光着上身的窑工小心翼翼地将制作精美的泥坯摆在匣钵里,然后再将匣钵搬进窑炉,工人们古铜色的肌肤上布满汗水。穿着T恤、湿透的衣服紧贴着前胸后背的冯清芳正仔细检查每件即将进窑烧制的泥坯,满脸的泥灰被流淌的汗水冲出一道道印迹。他说,自己是窑头,一窑瓷的好坏全看他了。

  窑头绝对是个技术岗位,装窑的层次、密度,柴火的添减停始,窑温的把控全在他。在这里,他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62岁的冯清芳从19岁开始就在月记窑做瓷、烧瓷,对这座老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告诉记者,现代化的窑炉兴起,如今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尚保留4条,其中烧制历史最为久远的就是月记窑。

  一边说着,冯清芳搬起最后几个匣钵向窑室走去,记者紧跟其后。进入窑门就能感觉到门里门外的温度相差很大,门里至少在40℃以上,人站在门口不动,汗水就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来。尽管每个出窑口都有大电风扇不停吹风,但依然难挡灼人的热浪。瞬间,记者的衣服就湿透了。冯清芳一再叮嘱记者不要碰到窑壁,会烫伤皮肤。

  往窑室内走,阴暗的光线、闷热的空气一股脑地袭来,记者顿时感到胸口憋闷,呼吸有些困难。冯清芳说:“这里每个窑工都有过你这种状况,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冯清芳告诉记者,每次装窑得五天时间,要烧上三天,出窑再用五天,半个月就过去了,窑工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坚持着。没等冯清芳说完,记者明显有些虚脱,顺着额头淌下来的汗水流进眼睛、嘴巴里。无法继续待在窑室,记者急忙往外走。

  走出令人窒息的窑室,记者大口呼吸着,觉得清爽了不少。装窑已经持续5天了,今天刚好完成,窑工们陆续走出窑室,坐在堆放柴火的屋棚下等着窑炉点火,个个浑身是汗,脸上透着疲惫。

  一名姓陈的工人说,夏天是窑工最怕的季节,天热得不想说话不想动,甚至不想吃饭,一天到晚不停喝水还觉得口干舌燥。点火了才是他们最辛苦的时候,每一批瓷器从进窑到出窑,都要用猛火燃烧两三天,灶里的火不间断,保证温度保持在1300℃。窑工们也要在类似蒸笼的环境中工作三天两夜,而且必须死死盯着窑目里的火势,随时准备添柴。“我们天天都要喝绿豆汤,还是觉得不解暑。”

  冯清芳最后一个走出窑室,再次检查所有窑目已经堆好柴火了,才神情严肃地说:“点火。”

  点火是从最底下的窑目开始,半个小时后,才依次点燃其他12个窑目。

  窑目里的火越烧越旺,窑室周边的空气仿佛也开始燃烧。部分窑工转身离开,他们在短暂的休息后,再进入窑室劳作。而其余的窑工纷纷站到自己负责的窑目前,窑火映红了他们的脸颊,还没有干透的衣服上,水印又慢慢显现出来。

  “烧一次窑,就要掉一层皮。”冯清芳面露笑容地说,“点火后,工人们两班倒,除了盯着窑目的火势,就是投入柴火,直到瓷器烧成,窑目熄火。”

  冯清芳曾经也到其他企业看过电瓷窑的使用,“确实干净轻松,泥坯放进去,门一关电闸一推就万事大吉。工人们可以穿着白大褂烧瓷,我也很羡慕,但我们的窑炉不能变,它代表着德化陶瓷的历史,我希望将来的人都能看到,先辈们就是在这种窑炉里烧出了举世闻名、精美绝伦的德化瓷”。

  火光映照下,窑工们轮换操作着,每个人的脸都被熏黑了。一位工人满足地说:“这点累算什么!只要这座窑炉安好,我们的心就踏实。”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东南网)
相关新闻
·德化月记窑历400年薪火不熄:窑工手工烧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