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藏趣轶闻 > 正文

中国最早紫砂壶:南京吴经提梁壶

盘古收藏网 2015/12/3 16:54:50 【字号 】 【关闭

名称: 吴经墓出土提梁壶   制造年代: 明代

规格: 高17.7厘米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宜兴紫砂究竟起源于何时?这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是一个悬案。目前就有唐、宋、明三种起源说。而引起分歧的关键,就在于尚未发现宜兴紫砂的古窑址。近日,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结束了在宜兴蜀山地区长达3年之久的考古发掘,除了发掘出8座古龙窑遗址外,还有力地证明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目前能确认的中国最早紫砂壶就是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的一把提梁壶。

  考古三年发掘8座龙窑

  杭涛,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考古队员,结束了在宜兴三年多的考古勘察活动,于近日回到南京。在杭涛的办公室,堆满了关于宜兴紫砂的材料,而三年多的考古活动也形成了厚厚的考古勘察报告等待整理。

  “宜兴丁蜀镇蜀山地区是清代紫砂和均窑的生产中心,在三年多时间内,经过我们的考古勘探,我们发现这个地区的古窑址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杭涛向记者介绍,考古发掘是在蜀山西麓和南麓进行的。3年中,考古队共对6片区域进行了发掘,一共发现了8座龙窑,“龙窑是江南地区常用窑炉,顺山势而建,前低后高,一般长三四十米,因窑身细长得名。”杭涛表示。

  据杭涛介绍,在这6个区域中有一个探方最令人吃惊,这里的地层多达23层,跨度从清初到民国,每一层的碎陶片都是各个年代烧出来的残次品,被丢在了龙窑附近。在探方附近,他们还发现了一处清代窑址。令人惊奇的是,窑壁和地面有一层厚厚的白色釉状物。据杭涛介绍,这叫“窑汗”,是用松枝烧带釉的陶器,釉和松油迸溅、挥发附着在窑壁形成的。粗略估计,蜀山下埋藏着数十座古代龙窑。

  考古发掘锁定明代中晚期

  据杭涛介绍,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杭涛表示,将宜兴紫砂起源指向明晚期的,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遗迹。首先是一座龙窑窑址的东北方发现的明代堆积物,从青花瓷和铜钱等物品都显示这里是一片纯粹的明代遗迹。而另一处遗迹是一个废弃堆积层。他们在里面发现了明代晚期的堆积,因此推测附近应该有明代龙窑旧址。

   出土紫砂片与南京吴经壶相同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杭涛发现,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同样也与近年来在金坛金沙广场古井中出土的几把明代晚期提梁壶基本类似。

  “我们发现明代紫砂陶片,与南京吴经太监墓出土的提梁紫砂壶、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壶基本一致。这也为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晚期形成了有力的证据链。”杭涛向记者表示,与此同时,也可以锁定吴经壶是目前中国有明确史料确认的最早紫砂壶。

  辨疑

  专家批驳紫砂唐宋起源说

  宜兴紫砂的起源除了明代外,还有唐、宋两种说法。唐代说的根据是文献,唐僖宗时在唐朝做官的朝鲜人崔致远在《桂苑笔耕集》中有“坐演紫泥……掌陶钧而不晚”的记述,持此说的人认为“紫泥”就是指紫砂。而持宋代说的人有两大论据:其一以北宋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等诗句,认为紫砂源于宋代。其二是1976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堆积层中发现的北宋时期的乱砖。

  对于这两种说法,除了本次考古发掘的依据外,杭涛还从茶文化历史上找到了反驳的依据。据杭涛介绍,中国茶文化有“唐煎宋点”说,唐代是煎煮茶叶片,宋代是冲点茶叶末,明代才有了我们现代喝的散茶(炒青)。朱元璋第17子朱权所著《茶谱》是明代第一本茶书,上面记述的饮茶方式还是点茶,茶具为银、锡、铜之类。此后近百年无茶书,明晚期突然出现一大批茶书,记述紫砂已经成为全国流行的茶具。《阳羡茗壶系》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按“近百年”推算,紫砂被从陶土中挑选出来加以利用,当在明代中期。

  而对于宋代说中的考古发现,杭涛认为,仅凭北宋时期的乱砖就推断紫砂始于北宋不太科学,而且在宋元时期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与羊角山窑址发现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紫砂网)
相关新闻
·中国最早紫砂壶:南京吴经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