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业界观察 > 正文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

盘古收藏网 2016/2/24 15:42:37 【字号 】 【关闭

  马健,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金融管理高级研究班导师,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资产管理规划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以及多个企业机构、收藏团体和私人藏家的顾问。

  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规模出现持续而快速的增长趋势,契合了国际艺术品产业化和艺术品金融化的总体趋势,标示着艺术品金融时代的到来,同时催生了包括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质押融资、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在内的艺术品多元化商业模式。一种新的艺术交易形态、新的艺术市场格局和新的艺术资本运作方式正在悄然形成。艺术品金融化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话题,在艺术品金融化悄然兴起的过程中,怎样使新的艺术交易形态和新的艺术资本运作方式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创新力,也成为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境,这个困境不是今天才有的,却由于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而被不断聚焦,不断放大了。这也是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品质风险和流动性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几组数据:

  根据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的研究报告,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半年收益平均已达16%,个别投资品种半年回报率更高达80%,远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

  根据招商银行2011年5月发布《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预计2011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提升至72万亿元。

  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编撰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是1694亿元。

  对于资本而言,半年16%的收益率,差不多32%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大的吸引力?但为什么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只有1694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品质风险和流动性问题的制约!正是因为这两个门槛,导致很多资本虽然欲火焚身地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最后还是只能很郁闷地隔岸观“火”。

  众所周知,近年来,艺术品已经成为了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国外的许多银行早就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收藏规模就蔚为壮观,甚至比许多专业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艺术品,并将这些艺术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遍布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德意志银行相信:“这有助于银行员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同时还可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此外,瑞士银行(Swiss Bank)、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Robert Fleming Group)、意大利圣保罗银行(San Paolo Imi)、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West Pacific Bank),以及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泰国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 Bank)、中国台湾玉山银行(E.Sun Bank)等金融机构也一直都在进行着艺术品投资。不仅如此,包括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荷兰银行(ABN Amro)、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 Co。)、花旗集团(Citi Group)和摩根士丹利集团(Morgan Stanley Group)在内的世界重要金融机构都先后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的咨询服务,并且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认为:“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的习惯。其中,艺术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投资艺术品的。”事实上,正如苏富比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鲁普雷希特(Ruprecht)所说:“上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受到日本房地产财富的推动。当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后,艺术品市场也随之坍塌了。但是今天,我们有俄罗斯的财富、中国的财富、日本的财富、对冲基金财富、企业财富和房地产财富。财富高度集中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集中程度比任何人以前看到过的都要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代: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人收藏时代(个人资金主导)开始,经历了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机构收藏时代(产业资本主导),并正在走向当下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金融资本主导)。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重要创新就是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所谓金融产品,根据金融学的定义,是指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同样的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作用,有四种不同的名字,即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和有价证券。以艺术品股票为例,对市场来说,艺术品股票是金融产品;对发行者来说,艺术品股票是融资的工具;对交易者来说,艺术品股票是投资获利的工具;对财务人员来说,艺术品股票就是金融资产或有价证券。换句话说,艺术品和艺术金融产品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实物资产与非实物资产的区别。

  虽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经从个人收藏时代和机构收藏时代开始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但我认为现在还没有真正迈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跟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有关,这个标志是什么?就我的理解,进入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标志,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金融资本注入和金融机构参与,因为这些都只是量变,并没有质变。无非是资金多了,参与者多了而已。最重要的标志是要有创新型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出现,能够将艺术品实物资产转化为非实物资产的金融产品出现,比如艺术品信托产品、艺术品抵押融资产品乃至艺术品股票。这才是具有质变意义的标志。只有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和定义什么是艺术品金融化。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艺术品同艺术金融产品和艺术金融服务的关系,就好像树根同树干和树枝的关系,艺术品是“树根”,艺术金融产品以及艺术金融服务都是这个“树根”生发出来的。所谓的“衍生”,都是从树根发出来的。

  事实上,从艺术品金融化的这个“化”字,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较抽象,不容易体会和把握。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指标,“金融相关率”指标来定义艺术品金融化。所谓的艺术品金融化,可以用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和艺术品市场总值的比率来定义。粗略估算一下,目前的艺术金融相关率大概是0.02到0.03的样子。如果考虑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的计算实际上是一个很保守的统计,那么这个艺术金融相关率可能还要低很多,因为分母其实比这个数值更大。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随着诸如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之类创新型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使这个计算公式的分子,也就是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变得很大,完全能够大于等于1。这就是说,艺术金融产品总量完全有可能做到比艺术品市场总值大,甚至大得多。由于艺术品金融化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设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什么时候,我们算出来的艺术金融相关率等于0.5或者等于1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宣称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到来了,这是一个比较客观,能够量化的指标,而现在还只是“在路上”。如何才能使得这个进程加快,这就需要艺术金融深化,推出更多更好的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艺术品金融化的创新方向,就是往控制艺术品的品质风险、增强艺术品的流动性的方向去不断创新。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相关新闻
·马健:艺术品金融化及其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