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珊粉彩《鱼藻图》瓷板画挂屏
作者:陈若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熊中富的父亲在江西景德镇和上海分别开设有瓷庄,记忆中他们一家人是擦着瓷器过年。而今,熊中富成为圈内珠山八友瓷画的研究和收藏者,支撑他一直做这件事的最初动力大概源于儿时对瓷画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据熊中富介绍,享誉盛名的珠山八友瓷画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中国景德镇瓷画艺坛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当时,一批供职于御窑厂的皖南画家,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冲破清规戒律,一反宫廷陶瓷纯工艺品装饰模式,以瓷代纸,将聚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画”入瓷,开启“浅绛”文人派彩瓷之先河。20世纪前期,彩瓷名家汪晓棠、王琦等景德镇瓷坛名师,在追求晚清浅绛彩文人瓷画艺术氛围的同时,改变彩瓷工艺,以“新粉彩”工艺绘画入瓷,获得成功。 珠山八友脱胎于“月圆会”。1928年中秋,由王琦发起,联合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等景德镇彩瓷名家,组成一种以画会友的结社形式。集会时,带上各自的瓷画新作,在各家品茶饮酒,切磋技艺。画友们即兴所作之作品,归东道主所有。 “月圆会的成员多关系亲密。王琦与邓碧珊有师生情谊,王大凡和毕伯涛是儿女亲家,汪野亭、程意亭为同窗校友,刘雨岑拜王琦为义父。” “月圆会”一些不同风格的画家合作的、不同题材的成堂配套瓷板比画家单独作品更为畅销。于是,王琦抓住商机,与八位画友合作,画了不少风格各异的瓷器和各式瓷板,成为达官商贾争购的抢手货。因八位画友活动地点多在珠山御窑厂龙珠阁,王琦、邓碧珊、毕伯涛、汪野亭、程意亭、王大凡、刘雨岑、何许人八位画师被并称为“珠山八友”。 而熊中富祖籍江西,其家族与瓷板画和珠山八友都颇有渊源。“我的爷爷是位教书先生,父亲在景德镇经营瓷庄。与珠山八友同时代的‘熊康祥大瓷庄’就是由我父亲于1920年代创办于景德镇。1930年代,我父亲又在上海开设了‘谦益堂’分号。” 熊中富的祖、父辈与镇上文人墨客和瓷绘名家交往甚密,故而他们对文人瓷画都十分推崇,家中收藏颇丰。熊中富出生于1955年,而珠山八友成员中最晚去世的是刘雨岑,他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批斗中死掉的。珠山八友成员之中熊中富见过王大凡、毕伯涛和刘雨岑,当时不过10来岁的小孩,并未对他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但是对家中瓷板画的印象却是深入到骨子里。 在他的记忆里,过年,别人家是吃瓜子和糖,他们家是搬出各类瓷器,由父亲起头,擦净瓷器,一件件数说来历。“小时候什么也不懂,看到那么多美的东西,就是震撼。”一方面是来自于美的震撼,更大的记忆可能来自于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朝夕之间的毁灭。“我们家的瓷器是一排排堆在马路边上,‘文革’抄家时,景德镇是一个很落后的小镇,没有运输工具,‘文革’小组都很忙,光顾着搬红木家具、绫罗绸缎,没有车愿意拉瓷器。所以瓷器就被当场打掉。”“当时也留了几件,都是一些花花草草题材,其上留有我父亲上款的瓷板画。” 熊中富最大的愿望就是重新收集父辈所喜爱的瓷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熊家几兄弟就开始研究和搜寻珠山八友瓷板画。“循着当年景德镇瓷板画外销路径,总归有家族和私人藏家手里还留有这些旧文人瓷画。”熊中富说,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瓷器大多数都流向富裕地区和富裕阶层,比如上海以及江浙地区,还有和瓷器运输相关的港口,比如九江、宁波。最大的集散地是两个地方:上海和香港。此外,他们上北京、下香港;去美国、到法国,到各个拍卖中心去买,也买到部分家族旧藏。 熊中富说,他们收藏的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家族旧藏,从晚清珠山八友的师长,到珠山八友,再到珠山八友的传人、后代的文人瓷画作品。因为现当代瓷板画名家里边,最有成就的还是这些和珠山八友有直接关系的人。珠山八友成员之一汪野亭过去因和熊家祖辈有较多往来,且他的作品当时熊家就有不少,出于此种特殊情愫,汪野亭之子汪小亭,其孙汪平孙,几代人的作品熊中富都会收藏。“汪野亭擅画山水,他直接延续继承了浅绛彩程门父子的山水风格,又将自己的文学素养融入其中,用新粉彩的工艺去画,很是得心应手。” 熊中富说,珠山八友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功,是因为当时有很多富裕阶层花重金定制八个人一套的瓷板。因而必定会留下不少四人一套或八人一套的瓷板画作品,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除了一些珠山八友专辑的书中有所著录,他至今未见到八位作者原装的整套瓷板画。 熊中富花重金集了一套珠山八友标准版的瓷板画,“有从私人藏家手中求购的,也有过去家中旧藏。”熊中富说,虽然也并非原配,但是珠山八友如此齐全的作品,在收藏市场上并不多见。“每件作品都代表了个人水平的精品佳作;其次,不同的画风,同样的尺寸,每个人能找到一件很难。而把珠山八友的作品配在一起,作为一个完整性,其整体的经济价值也会高很多。 “当然从感情上还是最喜欢程意亭的耄耋富贵这件作品,因为是家里的旧藏嘛。”熊中富说。 (本版藏品与说明由藏家提供)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