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投资行情 > 正文

同辈艺术家作品市场分化的原因

盘古收藏网 2016/7/11 10:29:58 【字号 】 【关闭

  ■善言斋专栏

  一些同辈、同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市场上很可能存在天差地别的不同。

  这一奇怪的现象在当代书画市场可谓由来已久。价格分化严重到什么程度?笔者认识一位画家,与他当初一起进入市场的教授,已经卖到每平尺几万元,他的却还停留在别人10年前的价格水平——每平尺的实际流通价格不过一两千元,二者竟有十几倍的价差。

  尽管很多人明白,艺术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商业标准,不一定是依照学术标准来制定的,还必须参考买方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价值认同。但是,面对同辈画家作品中间出现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他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什么?论学术成就,论身份地位,论职位头衔,这位画家都不比别人差,甚至可以说,这些影响作品交易的外在因素和条件在画商眼里早已无懈可击。然而,一提到其作品的市场交易情况,业内人士都摇头叹气。

  前几天在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和书画专委会以及与“微水墨”创始人滕召文兄的讨论中,大家亦谈到此话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留意这些画家的作品,或许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在回应市场需求的时候,不同艺术家采取的商业法则是不一样的。譬如,有些画家会把自己的作品分成三六九等,上等作品用于参展和学术交流,中等作品给画商,下等作品用于应酬;也有些画家,不论出于何种需要,均一视同仁。这种态度的不同,也引致了不同艺术家流入市场的作品整体水平的千差万别。

  前述那位画家的问题,正是在于,他以远远低于学术的标准来应对商业交易,甚至把买家的需求与一般的社会应酬等同论之。在书画市场最繁荣的四五年前,他依然用大量流水线式机械复制出来的作品来敷衍市场,导致他的市场长期被这种不带任何感情创作的劣质作品所主导。

  搞商业的人都知道,产品质量存在系统性问题,消费者一定会给这个品牌打差评。艺术家同样如此,你忽悠一次市场,可能不会被别人出现,忽悠两次市场,也可能不会被注意,但如果三番五次、十次二十次还是这样干,就无法“不被市场拉进黑名单”了。

  其实,我们专栏作家也一样,成天在媒体上“炒旧饭”或抄袭别人的陈词滥调,让这样的东西署上自己的名字不断流传,必然会成为自己一辈子的标签和黑色档案。相信大多数艺术家都会像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重视自己的名声。回过头来想想,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谁都会有被迫应酬或参与一些无利益回报的社会活动的时候,偶尔在心理上有点小小抵触也在所难免。但是,在正常市场交易过程中,收藏者是用真金白银来购买你的劳动成果,哪怕有时候你要应付的订单过多,精力上有点顾不过来,这也不能成为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的借口。毕竟保质保量地交货给买家,是卖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旦这种偶尔的行为成为习惯,很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理念,从而贯穿到日后的所有作品的创作中去。

  作品是艺术家与收藏者对话的媒介。没有人会喜欢跟心不在焉或麻木不仁的人聊天。不要只看到别人卖得比你贵,还要看到人家付出的心血也比你多。

  冯善书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