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说过,收藏品被青睐,不外乎珍贵和稀奇这两大特性。珍贵和稀有都可以表现为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物质上的材质自身的珍贵和稀缺,都能够表现出它在市场上的价值,所以,收藏就难以摆脱金钱关系,就难以脱离与占有相关的两个方面。 诚然,我们不能随意否定收藏品其物质价值的增值,但必须将重点放在具有文化品格的收藏上。否则,缺少文化品格的收藏,则在一种价值关系的追求中生发出无数的乱象,真假的愚弄,价格的欺诈,不仅降低文化的品位,而且破坏社会的价值观,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 真正的收藏,必定是回归文化品格的收藏,收藏者必定会将收藏视作一种历史的接力赛,一场文化的欣赏会,一个智慧的操练场,一支责任的升华曲。 人类的历史之所以被传承,恰恰是因为有记忆。人类历史的记忆,仅仅靠口口相传远远不够,也是不长久和不可靠的,传承历史最主要的载体必然是书籍、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及其各种藏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收藏其实就是在传承历史,在展开一场历史接力赛。一些藏品尤其是一些珍贵而稀少的藏品,在焊接历史、弥补史料不足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独到功能。 今天,大凡说起敦煌,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说及龟兹,就会相对陌生。殊不知,龟兹古国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冲,“我国新疆的阿克苏曾经就在龟兹古国的范围之内,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曾在龟兹交融,碰撞出别样的文明火花。”口说无凭,而今我们是依据什么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那就是留存至今的龟兹石窟,其9处石窟群,有石窟679个、壁画近2万平方米,横跨公元3至11世纪。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敦煌学的不少难题可以从龟兹石窟中追本溯源。“从龟兹到敦煌,两地洞窟的开掘相隔上百年,恰好见证了佛教艺术经由丝绸之路从中亚、西域传入中原的传播历史,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洲腹地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之路,也是亚欧各国文化的交流之路”。假若没有龟兹石窟,这段历史不是会烟消云散了吗?我们又怎么接续这一段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历史呢? 藏品除了自身的物质属性以外,更多吸引人的应该就是文化属性,正是附着其上的众多文化属性,让人迷离期间、欲罢不能,作为收藏者,理应更多将收藏的注意力集中到藏品的文化内涵上,而不只是纯粹关注其物质价值的升值空间。在一位玩收藏的朋友家里,我看到几件包浆温润、沁色自然、莹洁剔透的古玉。问其何以收藏古玉,他说看重的是古玉的文化价值。他解释说,其形制和上面所刻的纹饰,大多是为了表达古人心中的理想,与古人的精神生活有关,在他们精心雕琢的玉器中,有对生活的热爱,有对梦想的祈望,也有对幸福的憧憬。他还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件玉璜让我欣赏,并兴奋地告诉我,这一件玉璜与在“上海之源的崧泽”出土的玉璜很接近。最近读了著名作家赵丽宏《崧泽遥想》一文,对这件玉璜有了新的理解:玉璜,玉质黝黑,形如航船。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五六千年前,船已是崧泽人的生产和交通工具。他们滑行在清波粼粼的湖面上,也颠簸在波涛起伏的海浪上,他们在船上挥篙舞桨,捕鱼,运粮,旅行……一个五千年前的女子,将一艘玉雕的船佩在胸前,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也是将希望悬在了心头——希望捕鱼者满载而归,希望远行人平安归来,希望生活如航船乘风破浪……正是对玉璜的文化欣赏,对玉璜的精神挖掘,令朋友臻于更高的收藏境界。 收藏需要智慧,通过收藏可以促进和增强自己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说白了,也就是在占有必需的理性知识和具备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缜密的逻辑判断而拥有的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比如收藏家书,就不失为一条操练智慧、增强智慧的途径。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当时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收藏并阅读这些家书,确乎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其语言淡泊平和,朴素绵密,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他们拍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将自己对人生的智慧向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又怎不成为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智慧镜鉴? 或许,有人并不理解收藏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来说,收藏总是首先表现为其的一种责任。也就是说,他对某一件藏品的收藏不是基于个人财富的获得,而是出于抢救和保护的考虑,有的更是倾其一生心血,最后将所有的藏品都如数捐赠给国家。这样的行为,就是收藏者责任担当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义务,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著名文物与艺术收藏家、旅英华侨赵泰来,从事古今中外各种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活动30多年,积累大批中国书画、唐卡、陶瓷及外国工艺品等文物,其中不乏金缕玉衣、王子午鼎、乾隆亲笔御书《孙子兵法》竹简、明代文徵明所绘《百美图》画轴、来自圆明园的菊花石等国宝。他向中国捐献文物5万多件,总价值超过8亿元,曾经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赵泰来先生心甘情愿将文物捐献给祖国,既是其爱国心的深挚表达,也是其作为炎黄子孙对“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观念的认识及其升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收藏留住珍贵的历史文物,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文化的根,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而今,各地破坏文物、盗掘古墓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收藏品市场波诡云谲、藏污纳垢,更是有目共睹。出现这些大家不愿意看到情况,大多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要回归正常的收藏秩序,还文物保护一片清朗的天空,我们必须牢记收藏的使命,从而在历史的接力中前行,在文化的欣赏中怡情,在智慧的操练中悟道,在责任的升华中垂范。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上虞日报) |
视点
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