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邮票钱币 > 正文

集邮需要也需要工匠精神

盘古收藏网 2017/1/20 11:29:40 【字号 】 【关闭

2017年1月5日,由我国著名画家韩美林担纲设计的《丁酉年》特种邮票将与集邮者见面。

80岁的韩美林,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被誉为艺术界的常青树。1983年,他设计了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癸亥年》。

此次受邀设计《丁酉年》特种邮票,韩美林下了很大功夫,前后共画了1000多幅设计稿样,最后选出了一只振翅急奔的威武雄鸡和一只呵护鸡宝宝的温柔雌鸡作为邮票图案,展现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主推的“合家欢”主题。

80岁高龄,两套生肖邮票的设计者,1000多幅《丁酉年》邮票设计稿样……韩美林留给集邮者的印象,更像是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长者,一位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大家。他用自己的作品,将爱和美传递给包括集邮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呈现世界的美好。

说到“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也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改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曾有人概括,“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集邮同样需要“工匠精神”。集邮界中,已有不少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工匠精神”。这些“集邮工匠”,堪称楷模。

楷模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换个角度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差得远。

在集邮的过程中,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一定能取得成就;而缺乏“工匠精神”的人,必定难以取得成就。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支撑。一名好的工匠,会尽量用简单的原材料,通过自己的手艺和思想,尽量制作出完美的作品。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评判标准,有时更多地是考虑原材料,而忽略了手艺。比如一些邮展中的评审规则。

一部参展邮集,如果其中有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邮品素材,那么这部邮集很可能会获得高奖。而那些素材普通的邮集,无论集邮者怎样用心制作,终究难登大雅之堂。(更多精彩,尽在《中国集邮报》。请到邮局订阅《中国集邮报》,记住邮发代号:1—164。)

另外,我们的评判标准有时也显得“糊里糊涂”、“不分好坏”。评判标准到底是“合格与否”,还是“完美与否”?这可能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果。如果总是“差不多就行”,或“基本合格”与“追求完美”最终带来的结果一致,甚至“基本合格”者比“追求完美”者受益更多……那么,今后谁还会追求“工匠精神”?还有谁会恪守“工匠精神”?

制度是人建立的,并可以反过来影响、主宰人的思想,甚至决定人的生死。“工匠精神”的传承和维护,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

“工匠精神”要从娃娃抓起。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追求即时利益似乎已成为“主流”。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学会走,怎能跑得快!

对于青少年集邮者,特别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青少年集邮工作者、青少年集邮辅导员以及广大集邮者,应以身作则,摒弃功利心,从小事和点滴做起,培养青少年集邮者学会注重细节,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精益求精。少一些攀比,多一些交流,帮助青少年打牢集邮基础,树立集邮信念,让青少年集邮者这个群体真正得到净化。

“工匠精神”需要永恒坚守。认真做一件事,相对容易;认真做所有事,相对困难。对于集邮者而言,集邮的过程也是修行的过程。修行,贵在坚守。

有的集邮者,为了查证一个集邮史识,几乎查遍所有能接触到的资料,问遍所有能联系上的专家、学者,并乐此不疲;

有的集邮者,视集邮如生命,自己手中的邮票能值多少钱并不重要,邮市的起起落落更是与其无关,只要能集邮,便是快乐;

有的集邮组织,长期开展邮品义拍义卖活动,以帮助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集邮者;

有的邮政、邮协员工,不辞辛劳,常年义务向集邮者提供预订新邮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

“工匠精神”不应只是集邮者个人独有的精神,其应当成为集邮界公认的优秀精神品质。坚守“工匠精神”的集邮者,必将能在未来的风风雨雨中岿然不动,迎接彩虹。

也许,在一些集邮者眼里,能否看到彩虹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有静下心来,也许才能看透这一切。

(作者:四叉)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