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中国书画 > 正文

全国美展金奖得主为画这幅画 3个春节没回家!

盘古收藏网 2017/11/10 10:15:20 【字号 】 【关闭

《亮宝节上的人们》 许海刚 156X150cm 2014《亮宝节上的人们》 许海刚 156X150cm 2014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许海刚的《亮宝节上的人们》斩获创作奖金奖。

  回忆《亮宝节上的人们》的创作经历,

  许海刚说,这件作品倾注了他4年心血,

  “为画这一幅画,我3年春节没有回家”。

西藏当地亮宝节实景
西藏当地亮宝节实景

  面对采访时,许海刚说,‘我想通过《亮宝节上的人们》,让大家改变以前很多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有些苦涩和脏兮兮的藏族同胞的印象,看到他们干净漂亮,甚至有些贵族气的一面。而且群像中每一个个体生动神态的细微刻画和由每个个体构成的高原般的雄浑感,象征一种精神性。’

  在水彩画创作中,许海刚一直比较偏爱藏族题材。近年来,无论是自驾旅游,还是带学生下乡,他几乎每年都多次的深入到西藏,以及甘肃、云南、四川的藏族同胞聚集区。那里广阔、厚重的景物与纯朴、虔诚的人们无不打动着他,吸引着他。

西藏当地亮宝节实景
西藏当地亮宝节实景

 

  亮宝节每逢正月十四举行,许海刚连续3年春节远赴藏区,感受藏区的节日氛围,观察藏民的一言一行,与藏民攀谈,为创作积累素材。

  在亮宝节这一天,藏族同胞会把自己家最值钱的物品和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相互地欣赏。其间部落巡游表演,部落之男子人人盛妆,持缚有彩旗木枪,而部落选出的英俊年轻男子则穿皮装,挂珠宝,持枪佩刀,神采奕奕,迈着大步,领着族人绕寺而行。

  待巡游部落回到大经堂时,广场上神秘的法舞闻号而起,围观者人山人海。这里的一切民俗、服饰、头饰、腰带、珠宝,哪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景,每一张画面都会让人炫目。

  许海刚为这里的一切感到震撼,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他开始了长时间的创作积累。为了准确表现这里的风土人情,2012-2014年正月,他三进甘南,奔波辗转,用艺术家路途中的随笔辅以速写来记录藏族地方的风土文化。

  农历新年的西藏,天寒地冻,西仓寺附近没有旅馆,许海刚只能住在远地方。“住处不供热水,因为天冷,自来水管都冻住了,洗脸漱口都成了奢望。每次,天还没亮,我就得起身赶往目的地。”

  2013年正月十四清早,大雪封山,许海刚一行的车子无法前行。为了赶上“亮宝节”,他背起相机和画具,在雪地里疾步前往,3小时后到达西仓寺。“到达目的地后,我的全身被汗湿透了,冰冷贴身,相当难受,但一切都值得。”

  许海刚说,采风过程让人兴奋,甚至会忘记伤痛。“有一次,我在采风时崴了脚,当时一点没觉得。后来脚踝肿起来,回武汉后还痛了一个星期。”

  这幅画艺术手法难度较高,“首先它是大幅作品,又是表现群体人物和宏大的节日场景。其次,我一点都不用白粉,这意味着不能修改,一笔都不能画错。”

  许海刚为人质朴本分,平时言语不多,他擅长的语言是绘画,因此每走到一处感兴趣的文化景点,他都会专门用本子记录这个地方的名称并绘制图案表达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受。

  许海刚对藏族文化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构成了其对艺术题材把握的基础,他在谈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时说道,艺术创作要反映真实生活,从普通人身上找到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并全身心投入创作。

      许海刚的速写、笔记手稿数量庞大,可以说这些是他艺术创作的起点,其中记录了艺术家每次出行不同的心境和点滴感触。从前期的简笔勾勒到后期的略施色彩,甘南风土、藏域佳节独特的氛围在随性的捕捉中跃然纸上,动静浑然、一气呵成。

这些速写笔触看似随性,
这些速写笔触看似随性,

  实则凝练概括,无不体现出

  艺术家对物象的观察到深刻认识,再到大胆提炼。

  可以洞见艺术家学院派的严谨作风、

  教学课件般的创作步骤

  和朴实无华的匠人般的工作方式。

艺术家许海刚以深厚的艺术积累为基础,

  这种积累不仅是源于勤于写生积累的生活,

  更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敏锐感受,

  这种感受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对象的情感态度,

  体现为创作中作者始终保持的在场感,

  作者的在场感决定了作品的现场感。

  因此,我们能够从《亮宝节上的人们》

  读出藏族人民纯洁、朴实、善良、

  高贵、静穆、真诚等多种可贵的品质。

这种以写生的方式
这种以写生的方式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炼主题以及聚焦情感做法,

  达到了目击道存的效果,

  有力的反驳了艺术创作中自我虚置,

  用相机替代眼睛,用制作代替

  创作的观光客态度和投机心理。

  作品得以超越主题、题材、流派、

  风格、手法、材料的限制,

  使艺术回到艺术的出发地。

  因为作品中处处有我在,有我的情感态度,

  作品的内在力量才显现了出来,

  观者才因此被感动。

  反复提炼修改的创作过程

  许海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品获第七届、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最高奖

  第十一届、十二届湖北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

《帕米尔的早晨》70 x 92cm 2007年
《帕米尔的早晨》70 x 92cm 2007年

  第八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

  提起这位获全国美展金奖的许海刚老师

  学生们都亲切的称之为“海师傅“

  海师傅其人其作品都如名字一般

  心如止水、安静、澄清,

  一种净化心灵、安抚心绪的人格魅力

  一身布衣、一杯茶

  简单如水,亦是坚韧如水

  海师傅的从艺之路似无波澜

  用“自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

  并留校任教至今”一句就可总结

  但静水深流,三十年如一日

  一画30年,虽无波澜,其中定有艰辛

  30年得一张《亮宝节上的人们》

  可谓天道酬勤、众望所归

《塔公草原》53 x 72cm
《塔公草原》53 x 72cm

  写生在水彩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各种条件下完成一张高水平的写生作品,是一个画家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我的写生作品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笔触上都是更多的讲究一些写意性。多是依当时的情绪,随性而走,保持一种充满激情,一气呵成的状态,以期引起观者的共鸣。

  水彩画创作看似简单,但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如不宜覆盖、难以修改等,若不是胸有成竹,控制力极强,是很难达到挥洒自如的。所以要完成一张满意的水彩画作品,肯定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积累过程。

  至于水彩在我心里和生活中占据的位置,我想这么多年了,自己也无其他专长,只是一门心思的画水彩。可以说水彩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

  由于生长于水乡的缘故,许海刚自幼便与水彩和写生结下不解之缘。三十年来,从东北伊春到海南三亚,从南疆塔什库尔干到福建的崇武,不论是带学生下乡写生,还是自驾出行,面对高山大海、小桥流水,许海刚随时随地可以铺开画纸、拿起画笔,用写生的方式记录沿途风景。

  宁静优美,舒畅自然,水彩的表达就像轻音乐,让人的心绪平静恬淡,舒缓优雅。诞生于15世纪末的水彩画,正是由于19世纪中期英国风景画取得的辉煌成就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三十年间累积500余幅写生画作,许海刚一直在他的作品中追求着宁静致远、富有诗意的水彩之美,回归19世纪英国田园牧歌式水彩风景画的传统。

  在不断的写生中,许海刚锻炼出对构图、色彩调配和线条笔触精准的控制力。无论是绵延雪山、青青牧场还是江南烟雨,在其画笔之下恰似抒情诗般宁静、细腻、灵动。

《余晖》53 x 72cm
《余晖》53 x 72cm
《大山深处》 53 x 72cm
《大山深处》 53 x 72cm
《归途》 53 x 72cm
《归途》 53 x 72cm
《今天有暴风雪》 98 x 138cm
《今天有暴风雪》 98 x 138cm
《秋》 70 x 92cm
《秋》 70 x 92cm
静物篇静物篇

 

(编辑:盘古收藏网 来源:新浪)